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 在佛教造像风格及造像服饰的特征方面,有三条与佛教传播路径相应的佛教造像风格主脉,即北方丝绸之路与犍陀罗式佛教造像,东南亚大通道与秣菟罗式佛教造像,孟加拉湾—南海海路与阿玛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另外,由于欧美对亚洲的探险、殖民和文化交流,佛像也出现了逆向的传播,被当做文物或艺术品流散在欧美博物馆和收藏家手里,这或许也可视为佛教艺术传播的另外一个脉象。本文以佛像的佛衣造型样式入手,从视觉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角度,探讨佛教及其佛教造像艺术,如何在欧亚大陆多民族间交融和传播;这几条途经不同地区的商贸、军事和文化通道,又是如何与当地不同族群及文化传统进行互动,而呈现不同的在地化状态和空间脉象。
2021年4月9日下午3时,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科学论坛第十八回“南土漆工——湖北出土战国楚墓漆器修复保护案例”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1.讲座:隐退的本体--王绍基的水性实验探索 2.展览:学院的品格--开幕式暨颁奖仪式 3.展览:广美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 4.论坛:时代·品格·建构--全国高校水彩画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 5.分享会:创作意识与探索实践--全国高校水彩画专业研究生创作分享会 6.讲座:水彩的边界--“新水彩”构想
声音雕塑是一种运用综合媒介的时基艺术。这些物件所制造的声音,当它们回荡于展厅的时候,其实际上是借由听觉与视觉的共同感受,在空间中塑造起时间的形状。
内 容 概 要 上百件原汁原味的唐代器物,被收藏在日本奈良若草山下的正仓院,带给世人一个视觉的、可感的辉煌唐朝。唐器珍物的再现,也让我们觉悟到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任。
新冠病毒借助便捷的交通摧毁了更多的肉体,交通、讯息这些现代性的代表突然成为人类文明系统性溃散的关键。封城的举措使我们一夜之间回到了过去——没有车、食物有限、小范围的社会活动——停在现代性的退步之中。病毒造成的隔离迫使个体活动的物理空间退回到由客厅、卧室、厨房和厕所组成的几堵墙之内,人际关系坍缩至家庭这个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
读书成为一种反思的方式,也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阅读他们的感想,让我们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和温暖。即使身处困境,读书仍然是支撑我们精神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会收集所有来稿并编汇成册,愿精神永存。
通过他们读的书和所写的读后感,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状态和心情。读书成为一种反思的方式,也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阅读他们的感想,让我们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和温暖。
“流动的乡村剧场”分为三个部分:观画、品剧、赏展。旨在将学校美术馆与村民以及相关民营美术馆有机连接起来,极大地整合区域资源,活化乡村,让原本与艺术有所隔膜的村民立体地感受到多元艺术的魅力,并对本土产生更强烈和真切的认同。
读书成为一种反思的方式,也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阅读他们的感想,让我们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和温暖。即使身处困境,读书仍然是支撑我们精神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会收集所有来稿并编汇成册,愿精神永存。
这次美术馆课堂我们邀请到了艺术家何岸为大家分享他对“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展览的理解。本次美术馆课堂特派记者为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郭羽纯同学。
“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于2020年9月6日开幕,本次展览是大学城美术馆自疫情以及空间改造以来的首场展览。展览以一件大型装置以及19件墙上装置为我们展现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在现成品艺术创作中的探索追求。“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于2020年9月6日开幕,本次展览是大学城美术馆自疫情以及空间改造以来的首场展览。展览以一件大型装置以及19件墙上装置为我们展现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在现成品艺术创作中的探索追求。
由于今年疫情的关系,我们将【未来美术馆 F Museum】儿童节的线下活动改在线上进行。短短几天时间,我们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投稿。小朋友们都非常有爱心,小宇宙的能量也不得不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