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木刻版画工作坊的举办目的不仅着眼于作品的诞生,更着眼于共同创作过程,并且希望将这次共同创作过程发展成一次互相启发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促进参与者互相了解和反思不同的生活方式。
“快与慢·2020《画刊》封面计划”“快与慢”的传递项目策划:孟尧(《画刊》主编)工作坊艺术家:黄一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讲师)工作坊团队:李大悦、杨雪婷、李雨芹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3号厅(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时间: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下午3:00—5:00参与人员报名:限制10人,年龄不限...
2021年国庆假期,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联合各院系老师和同学举办了一系列的公教活动,分别有专场导览、“缘溪行”工作坊、“时代之眼:你眼中的时代感”版画工作坊(儿童专场)。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现场气氛活跃,使大家的看展之旅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由于疫情的突然变化使得我们无法将“奇妙的仪式感”体验到底。所以我们挑选了部分作品在线上进行展示,并选择在小朋友们的另一个快乐时刻——暑假推出。
此次工作坊主要通过音乐引导想象的方法,在深度放松的状态下用全新的聆听方式聆听音乐,鼓励我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被表达出来,尝试与鲜活的自己相遇和建立积极、正向的联系。同时也鼓励参与者更多地跟随音乐,让音乐来影响自己,以达到音乐调节自己当下情绪状态的目的,促进身心健康。
划一段特别的艺术时光,带着好奇,去看看艺术的创造力,如何帮助内心的成长。
借互动为友谊“画像”,用触觉以传递故事,让我们一起回到工作坊的现场,听听他们关于友谊的诠释吧!
用表演的方式来加深对“女性宣言”展览的理解,创造一个互动社区。
以味觉代替⾔语交流,更直接地感受另⼀个⼈瞬间的⼼境。你喝到的可能不是⼀杯好喝的茶,但可能会给你惊喜,与⾔语形成对比,打开⼀段对话。我们在缝纫机开放⽇定期聚会,这次我们将聚会移到这⾥,打开味觉和对话。
“学术共同体——当代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研究展“中的展出作品《曾几何时》作为作者所说的“新历史画”创作,画面的组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查过程,各种记忆和发现蜂拥而至,纠错和补缺成为一件比描绘更令人激动的工作,作者借用海明威的文学理论,将这些工作称之为冰山那看不见的八分之七,并希望这个理论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和创作。
这次我们可以用触觉表演来为你的一位朋友“画”一幅肖像!我们将想你解释一种我们成为“触摸式戏剧”的形式:这是一种用屏蔽视觉,用材料和动作传递故事和情感的表演。你可以将你的心情以身体触感的方式非常直接地传达给你的朋友!你甚至可以把你的表演直接表演给当事人,让ta知道,原来你是这样感受ta的~
于理,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至今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任中国画专业副教授。
《友谊精神》是一个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由胡志明市工厂当代艺术中心策划发起,聚焦1975年以来越南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开幕时间:2021年3月25日下午3:00
“女性宣言”的最初目标,是加强该地区女性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并提高她们的知名度。但随着项目的进行,这一目标也不断拓展,纳入了对在地文化的探索和评估,包括举办基于社区的艺术项目。2008年,“女性宣言”活动设立了一个驻场(驻留)项目,明确地探索传统与当代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
声音雕塑是一种运用综合媒介的时基艺术。这些物件所制造的声音,当它们回荡于展厅的时候,其实际上是借由听觉与视觉的共同感受,在空间中塑造起时间的形状。
新冠病毒借助便捷的交通摧毁了更多的肉体,交通、讯息这些现代性的代表突然成为人类文明系统性溃散的关键。封城的举措使我们一夜之间回到了过去——没有车、食物有限、小范围的社会活动——停在现代性的退步之中。病毒造成的隔离迫使个体活动的物理空间退回到由客厅、卧室、厨房和厕所组成的几堵墙之内,人际关系坍缩至家庭这个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
读书成为一种反思的方式,也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阅读他们的感想,让我们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和温暖。即使身处困境,读书仍然是支撑我们精神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会收集所有来稿并编汇成册,愿精神永存。
通过他们读的书和所写的读后感,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状态和心情。读书成为一种反思的方式,也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阅读他们的感想,让我们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和温暖。
“流动的乡村剧场”分为三个部分:观画、品剧、赏展。旨在将学校美术馆与村民以及相关民营美术馆有机连接起来,极大地整合区域资源,活化乡村,让原本与艺术有所隔膜的村民立体地感受到多元艺术的魅力,并对本土产生更强烈和真切的认同。
读书成为一种反思的方式,也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阅读他们的感想,让我们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和温暖。即使身处困境,读书仍然是支撑我们精神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会收集所有来稿并编汇成册,愿精神永存。
这次美术馆课堂我们邀请到了艺术家何岸为大家分享他对“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展览的理解。本次美术馆课堂特派记者为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郭羽纯同学。
“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于2020年9月6日开幕,本次展览是大学城美术馆自疫情以及空间改造以来的首场展览。展览以一件大型装置以及19件墙上装置为我们展现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在现成品艺术创作中的探索追求。“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于2020年9月6日开幕,本次展览是大学城美术馆自疫情以及空间改造以来的首场展览。展览以一件大型装置以及19件墙上装置为我们展现迈克尔·查莱赫斯基在现成品艺术创作中的探索追求。
由于今年疫情的关系,我们将【未来美术馆 F Museum】儿童节的线下活动改在线上进行。短短几天时间,我们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投稿。小朋友们都非常有爱心,小宇宙的能量也不得不令人赞叹!
今年儿童节以“动物美术馆”为主题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小朋友的喜爱和积极响应。上期推出的动物美术馆之旅为这个特别的节日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和精彩,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思考。这期我们邀请了不做艺术的动物家为大家举行主题性工作坊,围绕“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话题进行各项讨论和游戏。
2021年的元旦假期,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大学城美术馆传播教育部携手美术教育学院木雕工作室的老师同学们,举行了一场活力四射的“不明物体的发声派对”。让我们来看看派对上发生了什么~
“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和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展览期间,我们将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综合材料探索方向的师生(纪怡楠、陈嘉宇、胡永玲、李大悦、吴简明、王超)在元旦期间为大家举行一场木雕工作坊,还原工作室现场,体验木头的温度,感受手工的乐趣。
11月2日,传播教育部邀请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三位同学为小朋友们带来一场奇妙的植物探索之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GAFA移植计划是一个动森主题的植物工作坊。动森全称《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是一款模拟经营游戏。GAFA移植计划以美院为游戏中的居住地,结合动森的趣味性,邀请小朋友和植物进行深入对话,探索身边有趣的植物。
在当代艺术中体悟《周易》智慧,用创造性戏剧的方法亲近中国经典——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邀请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意迦带来“美术馆剧场”《拾得·周易》——10月7日“国庆亲子专场”及9日美术馆剧场创作研究专场,快来报名吧!
在庆祝新中国71周年华诞之际,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携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举办“烽火红棉——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导览—VR体验—泥塑工作坊”。国庆期间,我们等你来玩~
国庆长假过去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一同举办的“烽火红棉——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系列活动——公教活动“导览——VR体验——泥塑工作坊”回顾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