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蓝,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领域为美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艺术创作与理论。兼任澳门美协理事、澳门中国画研究生创研会副会长、澳门古典音乐学会会长、沪澳经济文化发展协会副会长。
讲座从针法技艺入手,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刺绣的技艺特征及演变,在对今年以来惊艳亮相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挖掘出原生于湖湘大地的桃源刺绣所蕴含的岭南粤绣的技艺因素,旨在揭示湘粤两地刺绣在材料、技艺、文化上的交流与共通。
讲座时间:2021年12月15日(周三)下午2:00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博士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邀请到沈朝方老师(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浙江西取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先锋艺影”专业指导、顾问)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讨论,分享从一个艺术家变成导演,后来又在电影学院从事的新媒体艺术电影创作的路途经验,以及这种跨学科和跨度是如何完成的。
讲座首先梳理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电影的发展轨迹,依次介绍梅里爱在单独画面中创作的多种空间、20世纪20年代的先锋电影创作的第一场电影美学运动、戈达尔的电影等,也将着重讲述美术学院系统的影像发展类型——体现为弱线性叙事、重不可说的电影象征、概念以及强调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沈朝方老师同时也将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并列举国外最新的重艺术语言的导演作品.
本次的讲座从数字平台方面政府与社区如何联动、作为艺术行动者如何参与这个城乡建设到变革的方面展开并探讨,当我们置身于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对“中国乡村转型”这一主题会有怎样的思考,个体角色在实践当中会有怎么样的理解与感受。
此次讲座将通过回顾展览“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北京中间美术馆,2020),尝试将“1949后”作为一种当代情境提出,并从这种情境出发,将“情感”视为观察这段仍在发生的历史的线索。
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 在佛教造像风格及造像服饰的特征方面,有三条与佛教传播路径相应的佛教造像风格主脉,即北方丝绸之路与犍陀罗式佛教造像,东南亚大通道与秣菟罗式佛教造像,孟加拉湾—南海海路与阿玛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另外,由于欧美对亚洲的探险、殖民和文化交流,佛像也出现了逆向的传播,被当做文物或艺术品流散在欧美博物馆和收藏家手里,这或许也可视为佛教艺术传播的另外一个脉象。本文以佛像的佛衣造型样式入手,从视觉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角度,探讨佛教及其佛教造像艺术,如何在欧亚大陆多民族间交融和传播;这几条途经不同地区的商贸、军事和文化通道,又是如何与当地不同族群及文化传统进行互动,而呈现不同的在地化状态和空间脉象。
1.讲座:隐退的本体--王绍基的水性实验探索 2.展览:学院的品格--开幕式暨颁奖仪式 3.展览:广美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青年教师作品展 4.论坛:时代·品格·建构--全国高校水彩画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 5.分享会:创作意识与探索实践--全国高校水彩画专业研究生创作分享会 6.讲座:水彩的边界--“新水彩”构想
内 容 概 要 上百件原汁原味的唐代器物,被收藏在日本奈良若草山下的正仓院,带给世人一个视觉的、可感的辉煌唐朝。唐器珍物的再现,也让我们觉悟到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任。
2020年12月29日,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有幸邀请到跨领域艺术家吴超、夏维伦为我们开展以“在象征贫瘠的时代艺术何为?——医院生成美术馆”为题的讲座,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担任学术主持。此时,由艺术家吴超和夏维伦老师及团队策划和组织的医院生成美术馆项目正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