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跨界造境——一位艺术家身上的时代印记

 

“跨界造境——一位艺术家身上的时代印记”(点击题目可查看讲座预告)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支持,邀请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刘云,湖南省画院创研部副主任、理论研究工作室负责人李辉武展开讲座与对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主持。本次讲座通过艺术家对本人艺术历程的自述,回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区域美术乃至全国艺术思潮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个体折射出整个艺术生态以及文化环境。
 
胡斌:邀请刘云老师来作讲座是基于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现在习惯意义上作为中国主流画坛的重要艺术家的刘云老师,其早年参加八五新潮与后来的经历构成何种关系,也就延伸出当代艺术和主流艺术机制的关系问题;二是刘云老师的跨媒介创作经历给予我们当下的艺术创作以何种启示;三是以刘云老师的经历来讨论艺术家与艺术管理者或者说艺术生态营造者之间的关系;四是出于湖南与广东艺术交流的目的,湖南与广东相邻,也有大量湖南人来到广东发展,但两个省份之间的艺术交流并不多。正是出于这几重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讲座以及对话,通过一个个案来呈现映射在其身上的多重因素,以带给当下艺坛关于个体与时代、区域与整体、主流与前卫、艺术与体制等方面新的思考。

 
李辉武:为了更好地理解接下来刘云老师的讲座,和他对话,我先简单地勾勒湖南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的轮廓。刘云老师的艺术人生浓缩了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和地域主流美术生态建设的历程,恰好能借他的经历介绍湖南在这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有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下,推动了主流美术生态的基础建设,倡导主题性美术创作,像湖南画院、省美术馆以及各种协会在新时期的建设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起来的,在湖南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以及水彩画等,都比当代艺术更早进入市场。第二个趋势是湖南的《画家》杂志、湖南美术出版社以及画家群体等在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很活跃的,具有热情追逐当代艺术梦,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特点。

 
我用三个群体来说明湖南主流美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2000年前后的发展。

   

欧阳海/ 陈白一 / 98cm×78cm / 1964年

 
第一个是湖南工笔画群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著名工笔画家陈白一先生,发动全省美协的力量办学习班,群策群力,带领一批工笔画家在全国各大美术展览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以潘絜兹先生为首北京工笔画群体形成南北呼应,被称为“南陈北潘”。

 


第九届全国作品展水彩水粉作品集(左)高等师范院校水彩画教材(右)


第二个是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以黄铁山先生为代表的湖南水彩画家群体。1999年水彩水粉画成立了全国美展的独立展区,对于水彩这样的小画种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契机,带动了一大批湖南水彩画家参与;同年黄铁山先生当选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这在湖南更具有引领作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当时印一本画册很困难,而湖南在八十年代开始印了很多水彩画教材向全国发布,现在有很多中青年水彩画家受到他们的启蒙。


第三个群体,新世纪以来,湖南的中青年山水画家群体具有代表性。2019年在新建成的湖南美术馆举办了“首届湖南中国画双年展”。该展以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为审美诉求,面向全国邀请了20位山水画家。湖南山水画家旷小津、刘云、石纲、王金石、朱训德(按姓氏拼音排序)参加了展览,这个团队基本能代表湖南当代山水创作的影响力。这三个群体大体上能够代表湖南从八十年代到2000年以后湖南的主流美术,艺术本体领域发展的脉络。

 

野草画会作品展览第二回


“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海报

   

“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布展现场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湖南的“八五新潮”与“当代艺术梦”的关系。湖南虽是地处内陆省份,但求新、思想开放,总有一个“当代艺术梦”。湖南当代艺术以1992年广州双年展·油画为分界,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湖南的八五时期与吴冠中是密切相关的,1979年吴冠中应邀到湖南进行韶山主题创作,在湖南开展了写生作品展览观摩会,更重要的是他在湖南同步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的演讲,吸引了很多年轻艺术家,大家的创作激情都被激发,促使很多画会的出现,包括磊石画会、野草画会,以及“0艺术集团”等。198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被水天中先生视作中国前卫艺术或者现代艺术的重要节点。但湖南在接下来的全国性展览“八九艺术大展”中是集体缺席的,到1992年广州双年展的时候再次集体出现,被称为“湖南图式”。此后湖南艺术家很少以群体形式出现,直到2005年有一批湖南艺术家从湖南到北京,到东营、草场地等最后到宋庄发展,2007年举办第一届“艺术长沙”,直到现在。这些构成了湖南艺术家追逐“当代梦”的大体轨迹。


湖南的主流美术和当代艺术的两条线索大概就是这样。


刘云: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从求学到毕业,从事艺术创作,进入了地域美术的经历。我们这代人,幸运的是正好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是中国美术事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参与人。

 


1979年,我从岳阳地区歌舞团考到师范大学,那时考大学需要单位的同意,一个地区的艺术院校每年就只有一个指标,我比较幸运进入了“新三届”行列。入校恰逢改革开放,我们看到来自全世界的艺术样式。那时“文革”刚结束,新三届和后面的学生很不一样,很多是知青、工人,学生的年龄差距、个人经历差异都很大,但来之不易的机会是共通的。我想没有那种大背景,很难有那样高昂的热情或者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大学4年期间中国美术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迹象,当时磊石画会在长沙公园有一个展览,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是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当我们看到兄长们的作品原来可以这样表达时,深受震撼。


1982年,“磊石画会”在长沙成立,图为画会展览的请柬

 

即将毕业时,我通过其他展览,以及学校以外的体系看到了一些作品,促使自己思考一些问题,那些东西对于我们绘画以外的思考触动很大。我经历了4年的油画体系训练,毕业时却完成了和我学习语言技法不太一样的毕业创作,既没有采用苏派油画的造型,也没有采用印象派的色彩,而是一种为了找到一种宁静和纯粹感的平涂。有一些老师不承认我画的是油画,面临着无法毕业的风险,幸好得到几位专业老师的认可,这张作品标志着我毕业以后所做的东西和以往是不一样的。


0艺术集团简介封面


“0艺术集团”周末集体创作及布展现场


毕业后我交往了很多南来北往的年轻艺术家,在接待和陪同的过程中,我的艺术思维方式、视野更开阔了。在长沙时,我和同学和当时美术出版社的一波年轻艺术家聚在一块,在交流、磋商的过程中成立了“0艺术集团”,成员以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生为主。其实湖南之前已经成立了好几个画会,在年龄结构上比我们大一点,基本上还在主流绘画的脉络里创作。1985年“0艺术集团”在长沙烈士公园推出首届展览,很多用现在流行的当代艺术艺术语言介入创作,比如影像、装置,在省会引起轰动。展览驱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艺术路径,我提出了自己的追求,我追求的是人和大自然和谐的内在本质,在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内心不够清晰,就没有办法思考属于自己的东西。后来,在中央美院的座谈会上,高名潞先生对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说刘云搞“中庸之道”,让我几十年耿耿不能忘怀。
   

白光/ 90cm×130cm / 1989年

 

冬天的雪/ 200cm×200cm / 布面油画 / 1989年

 
为什么说是中庸之道?周思聪先生说,“刘云作品里有我多年追求的静穆之美”,吴冠中先生也认同我的作品,但我知道高名潞批评我的用意,因为当时做前卫艺术完全是颠覆、反叛、重建的状态,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选择了中庸之道,用诗意化的方式表现具有时代精神的山水作品,也决定了后面的艺术趋向。

 
一直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从油画转向水墨?2006年,我请水天中先生为我在北京展览的画册写篇关于国画的文章,之前他给我写过一篇《湖畔诗人》,影响力很广。后来大家给我的绰号就是“湖畔诗人”。后来找他写文章的时候,他很惋惜我在油画创作的势头上,转向了水墨画。很多年以后,当他再看到我的水墨作品,感觉很振奋。从油画到水墨,有偶然、有必然,也可能是因为职业转换,每个人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决定了专业的转变。原来身为一名油画家,会从不一样的视角考量水墨存在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这是我进入水墨最大的勇气和动力。

 

灵山秀水·梦江南(局部)/ 0.99×3.5m / 作者:刘云、石纲

 

锦绣潇湘图卷/ 刘云、王金石、旷小津、胡立伟、魏怀亮、石纲、李亚辉、周华平合作 / 90cm×800cm / 2012年

神舟八号飞船湖南省搭载物品,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进入水墨以后,为建筑师贝隶铭设计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创作山水画、为“神八”飞船湖南搭载物进行主题性创作《锦绣潇湘图》的机会,都对我的艺术创作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我作为艺术家参与、见证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就是进入机构进行管理工作。1993年到佛山画院,1996又返回湖南画院,一两年后被调到美协筹备美代会。从此以后我就没有感受到职业艺术家的惬意状态,在做湖南画院院长的18年里,作为画家的同时,我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投身到行政工作,但也正因如此,让我在画院改建时有机会向政府争取更多改造条件。1998年进美协后,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梳理1949年到1998年的湖南美术文献,虽然只有两万多文字,但是为后来湖南美术史的书写奠定了的基础。如果大家将来有一个平台,一定要为同仁、事业、地域开创新的未来。

 

青山幽远之一/ 122cm×235cm / 纸本设色 / 2016年

 

清风掠过·塞罕坝/124cm×236cm/纸本设色/2017年

 
冯远先生在2017年看了我的作品后,提出我的创作是一种“新山水”的观点,后来学术界沿用了他这种提法,其实我不太关注我的创作属于什么样式,重要的是在材料拓展、艺术表达方面的可能性。作品的呈现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不应该割裂的。作为一名艺术家不能局限于一直以来关注的媒介,所有媒介都蕴藏着无限可能,而且可能会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让人茅塞顿开。当创作达到自由的状态时,作品开始升华,得以完整呈现。

 
前面我讲述了自身作为艺术家跟随时代,尤其是在八五美术运动过程中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的经历,同时身为一个地方的美术生态建设者、管理者的体会,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了解笔墨当随时代,文艺创作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一辈人。
   

清岚晓月之一/ 120cm×118cm×3 / 纸本设色 / 2017年-2019年


问答环节

                                               

问题一:从油画转向水墨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样的驱动转向?是否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是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刘云:实际上,我从油画到水墨的转变驱动主要是因为工作契机。水墨这种媒材和油画的表现方式不一样,它更适合表述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心境,表达过程比油画要快乐、要愉悦。我个人体会,油画的创作过程是没有太多意外之喜的,都是计划好的一步步推进。而水墨的创作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完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意外、惊喜,甚至让人心惊肉跳,这才是艺术最本质的过程。选择创作媒介时我遵从内心,我反复强调要去尝试找一种可能,那种会带来愉悦、快乐甚至是惊险的可能。

 
问题二:您从一个学生到艺术家,经历了各种实践工作,不仅要学习和处理艺术,同时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工作,您对当代的大学生在艺术追求、工作、实践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关系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云:你们是让人羡慕的一代人,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读书的机会,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造就了我们。虽然现在学校能提供比较好的学习经历和环境,但当代大学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遇到事情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根据你所掌握的,冷静思考。同时,多和家人、老师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多参与、多关注和社会的融合与交流。

 
问题三:现在美术界有两种思潮,一种是将油画和中国画割裂,一种是互相借鉴和融合,您怎么看?

刘云: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学校的教学体制都有要完成的规定动作。在此之外,可以多关注和尝试其他专业创作,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种媒介中,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

上一条:“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讲座#4 | 沈瑞筠:天台自留地调研项目 下一条:【GAFAM+A MOOC艺课】| 跨媒介山水与现代中国画#2黄山现代形象的跨媒介塑造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