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口皆谈创意,有手皆做文创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人工智能”步步逼近想与人类抢活干的时代。 多年来,不甘做独行侠的郭湘黔教授,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研究生,练就了一套于俗门内外行走自如的本领——以课题建课程,以课程立课题;以实践出理论,以理论促实践。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结合自身馆藏推出“广美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展览,以与广美相关的个案、现象以及阶段史为研究对象,进而辐射20世纪中国美术的状貌。
项目时间:2021年11月21日——2022年1月9日 (逢周一闭馆)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呈现,本次展览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油画修复各个环节与分支门类的流程、材料、实验与结果,并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置于“修复现场”,使观众对油画保护与修复师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缜密的思维模式产生直观的感受。观众更可以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带上白手套,体验修复师紧张而投入的工作状态。
广东美术“987口述史”项目启动以来,获得了美术界上下及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关心和支持,工程在疫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下仍按规划努力推进。近四年来,已完成约60人的采录工作,这是第二次汇报展得以举办的厚实基础。
以史为鉴、察往知今,希望在本次展览对近现代美术史的梳理和研究中,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展览试图借助文字、档案和书籍三个元素呈现历史和记忆在文字和图像载体中产生的信息转换、迭代或消损。碎片式的文字或档案成为艺术家的田野调查对象,新的连接与并置被激发,参与到历史遗迹的无言讲述之中。时间坐标中的在前,在后,同时三种意识影响着历史的书写和叙事,不同的坐标点构成理解记忆与语言的新角度。
展览分为“德国新当代建筑”、“南方的回响”以及“展教实验”三个部分,通过展览和课程教学对话互动的方式,探索德国新当代建筑在“南方”语境下的多种新可能。
作为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展览的第二个项目,刘博智的缅甸华人文化摄影作品展带来了东南亚与中国密切关联的群体个案,我们正在这样的一个个专题展览与研究项目中,逐步展开对这个区域中不同的人与万物的认知和理解,并构建起泛东南亚交互对话的平台。
2020年,适逢胡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通过展示500余件珍贵的作品、手稿,以及前期收集、整理的大量口述史和文献资料,来纪念这位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美术走向的大家。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欲引桃源为喻,指代一个令人感到轻快、舒适与宁静的空间与状态,一条以轻松对抗沉重的路径。我们并非意在构建一个完美的彼岸,而是希望呈现一条通往「桃花源」的路——缘溪而行:沿著蜿蜒分岔、时续时断的溪水前行……桃源也许近在眼前,又或许远在天边。如此之状态,正是求索,是探寻我们心中那座桃花源时的精神状态。
本展将依循着“木协”巡展作品取向与工作架构,结合文献建立起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框架,既是我馆在新兴木刻研究专题的重要案例,同时也体现出美术馆学术主旨和研究的序列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学校及各个部门亦积极响应号召,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党史学习活动。...
“修复”是人类为了守护和传承文明而进行的一场对抗时间的战斗——不可能获胜的战斗。十几年前我们就在一起,想象着西西弗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的快乐,像接力赛的选手跑在没有终点的跑道上,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这种基于共同信念的国际友谊弥足珍贵,必将持续其旺盛的生命力。
七月初,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迎来了2021年的毕业季。照例,本次毕业季举办了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高级进修班结业汇报展和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自学考试毕业汇报展,展期从7月4日到7月10日,地点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美术馆。因疫情原因,展览暂仅对校内师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