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19-6/26
本次展览作为专门组织的文献展,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回顾,它从“岭南画学”这一概念出发,侧重于中国画的语言和形式特性,力图围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长达七十年的努力浓缩在典型的事迹和命题当中,通过各类文献、口述实录和相关例证的展开,分析和总结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今后中国画教学的深入和开放创造一次交流的机会。
本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校友会海南分会成立后,首次以省级的整体面貌回母校进行展览。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我院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高升本两种办学层次的500余名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涵盖绘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等专业。既是个人学习的成果的体现,也突出了当今知识更新、思维方式和艺术表达拓展、学科交叉等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展览中既有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艺术家和诗人新近的作品,也有英国、中国艺术家深入斯里兰卡、马拉西亚、印度等国家进行调研后创作的作品。我们一如既往地将不同历史时空的作品与文献纳入这个展览的叙事之中,这些过去与当下的声音都直接关涉着对存在、对人性以及人的遭遇的意识和对生存世界的深度批判。与直接的社会实践与现实政治相比,这些创作和思考实践并不是“沉寂无为”,它们呈现出的“感性”和作品中构筑的经验世界,在人的解放上同样具有“政治潜能”,这也映照出文学艺术创作内涵的固有力量。
The first Trans—Southeast Asia Triennial research exhibition series #II: Overland and oversea:Liu Bozhi's Cultural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f Chinese in MyanmarHost: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Organizers: Art Museum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Research Center for New Art Museum Studies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Co-organizer: Jiangmen Wuyi Museum of Ove...
这是一个有口皆谈创意,有手皆做文创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人工智能”步步逼近想与人类抢活干的时代。 多年来,不甘做独行侠的郭湘黔教授,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研究生,练就了一套于俗门内外行走自如的本领——以课题建课程,以课程立课题;以实践出理论,以理论促实践。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结合自身馆藏推出“广美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展览,以与广美相关的个案、现象以及阶段史为研究对象,进而辐射20世纪中国美术的状貌。
项目时间:2021年11月21日——2022年1月9日 (逢周一闭馆)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呈现,本次展览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油画修复各个环节与分支门类的流程、材料、实验与结果,并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置于“修复现场”,使观众对油画保护与修复师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缜密的思维模式产生直观的感受。观众更可以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带上白手套,体验修复师紧张而投入的工作状态。
广东美术“987口述史”项目启动以来,获得了美术界上下及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关心和支持,工程在疫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下仍按规划努力推进。近四年来,已完成约60人的采录工作,这是第二次汇报展得以举办的厚实基础。
以史为鉴、察往知今,希望在本次展览对近现代美术史的梳理和研究中,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展览试图借助文字、档案和书籍三个元素呈现历史和记忆在文字和图像载体中产生的信息转换、迭代或消损。碎片式的文字或档案成为艺术家的田野调查对象,新的连接与并置被激发,参与到历史遗迹的无言讲述之中。时间坐标中的在前,在后,同时三种意识影响着历史的书写和叙事,不同的坐标点构成理解记忆与语言的新角度。
展览分为“德国新当代建筑”、“南方的回响”以及“展教实验”三个部分,通过展览和课程教学对话互动的方式,探索德国新当代建筑在“南方”语境下的多种新可能。
作为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展览的第二个项目,刘博智的缅甸华人文化摄影作品展带来了东南亚与中国密切关联的群体个案,我们正在这样的一个个专题展览与研究项目中,逐步展开对这个区域中不同的人与万物的认知和理解,并构建起泛东南亚交互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