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58年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是广州美术学院对内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与阵地,侧重于20世纪中国及广东美术史、美术教育等的研究、展览与收藏,其中在20世纪广东美术及美术教育方面尤为突出。
广州艺术博物院经六十余年的积累,具备较为完整的艺术类藏品体系。收藏、研究与弘扬广东美术,是自建馆之初就树立的学术宗旨。馆藏三万多件套藏品中,尤以历代岭南书画作品最具特色,当中又以20世纪广东绘画最引人瞩目。
广东美术馆一直注重通过个案研究和以展览的方式深耕广东近现代美术史,对20世纪广东美术的收藏现已形成较为清晰的线索。留学归国后从事艺术启蒙和美术教育的艺术家的作品和文献收藏是广东美术馆收藏工作的重要脉络,彰显鲜明的馆藏特色。
通过GAFAM+A MOOC“艺课”,美术馆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研究文章、专题讲座、学术前沿等内容分享。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更侧重于以美术馆为核心的知识生产和理论传播,希望在丰富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将美术馆学人的科研成果带给观众,也为公众打开更多元的艺术视角。
通过GAFAM + A MOOC“艺课”,美术馆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研究文章、专题讲座、学术前沿等内容分享。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更侧重于以美术馆为核心的知识生产和理论传播,希望在丰富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将美术馆学人的科研成果带给观众,也为公众打开更多元的艺术视角。
澳门艺术博物馆于1999年成立,作为澳门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澳门现有规模最大的文物艺术类博物馆。艺博馆创立之初,便注重透过不同专题的展览、收藏、教育、研究、出版等,梳理岭南画派及广东美术教育的传承与革新。
自1964年至今,香港艺术馆已庋藏逾七千多套涵盖由明初至二十一世纪的书画藏品。因香港与广东地区在地理和文化上十分接近,香港艺术馆遂顺理成章地侧重收藏广东书画。
本次分享会,黎朗将通过他对父亲追忆的《30219天》、探寻个人记忆元年的《1974》以及对现实和生活讲述的《某年某月某日》等作品等来呈现他对摄影、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此次讲座将围绕如何策划和观看议题式展览展开。以“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点击展览可查看详情)为例,三位讲者将就议题式展览策展的挑战、困境、方法和潜能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美术馆课堂“描绘记忆《365天:生活缪斯》”叶子工作坊活动共分两轮,分期举办。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次活动吧~
此次工作坊将与参与者共同思考“根”的意义,回溯人的童年记忆,以分享人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旅程。当代背景下,人人都是移民,此项目将引导人们参与关于人类流动的对话,通过在棕榈树叶上作画这一传统的记录方式,勾勒出社群的心理地理路线。
围绕成都地区的艺术生态情况和项目案例,蔡老师针对如何在成都现场开展驻地项目,如何为艺术家提供当地的支持,如何衔接现有经验并开展持续性的工作,面对疫情A4美术馆做出了哪些尝试等问题带来了其独到的工作方法和执行经验。
美术馆面向公众的传播与教育工作,仿佛戴着镣铐跳舞,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维度的探索与深拓,在困境中依然迸发出蓬勃生机。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下论坛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廊上咖啡厅线上通过Zoom进行直播,时区:GMT+8 Zoom会议号:825 2463 4918 密码:125858为建立多维度、跨学科的“泛东南亚研究”体系,同时也基于我国美术馆学科理论及观念的新发展,延续与提升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在现当代艺术及文化语境中的交互作用,“泛东南亚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将...
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余斌霞老师主讲的“以技释绣——刺绣中的技艺解读”于2021年12月17日上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老师主持。此次讲座余斌霞老师从针法技艺入手,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刺绣的针法技艺特征及演变,在对今年以来惊艳亮相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挖掘出原生于湖湘大地的桃源刺绣所蕴含的岭南粤绣的技艺因素,旨在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