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个艺术界及美术馆界仍然处于漂浮不定的疫情底下,但是更多的具有勇气和沉静气质的专业工作者正以坚毅的姿态承担起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
2021年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依然围绕着“广美与20世纪中国美术”、“岭南画派与20世纪中国画”、“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等发展方向以及开放的教学与新生力量研究项目,持续地推进自身在展览、收藏、学术探讨、公共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由梳理学校重点个案和现象出发的辐射20世纪中国美术整体面貌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将美术史、教育史、区域与中心以及当下正在进行的鲜活的教学创作现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种不断发挥效能的重要力量。而在“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发展方向上所着重推出的品牌“泛东南亚三年展”已经实施了4个项目展,已然成为对于南部中国和泛东南亚多维关系底下艺术与文化研究令人瞩目的新的生长线。该系列项目所展开是与本区域深刻勾连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谱系观照,以及在关系之中的艺术实践的研究、梳理和呈现。视角上也力图在东南亚本身复杂状态下的自我审视以及来自欧美的投射等多重目光之中寻找思考和叙述的起点。聚散不定的展览流和连接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学科、不同媒介的开放性讨论成为对于当下时刻的一种回应,同时也力图呈现出在过分喧嚣但思维板结的社会语境下理应保持的一种审慎却又积极的态度。
#01
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广州美术学院藏1953-1965年教学作品展
(2021年3月23日—4月14日)
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收藏的1953-1965年教师范画、课徒稿、学生习作、课堂作业等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相较于展出艺术家广为人知的名作少有机会进行展示,但它们确是广州美术学院形成其自身特色的教学与创作取向的有力旁证。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传移摹写——向经典学习”“创作预备——课堂示范及习作”和“延伸课堂——下乡下厂深入生活”。三个单元有机组合,一方面呈现了作品生成过程中“临摹经典——课堂习作——采风创作”的线索,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广州美术学院建校初期在多元教师团队的引领下形成“岭南特点”、展现时代精神的全过程。该展览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
#02
线上展览 | 岭南新貌
——庆祝建党100周年 ·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员作品展
(2021年7月1日上线)
我馆前辈黎雄才、关山月在党的文艺方针引领下,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与创造,创作出大批展示祖国壮丽山河、描绘社会主义新风貌的佳作,弘扬艺术家为时代、为人民写丹青的精神。历届供职于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同仁始终铭记先辈的艺术教诲与人格感召,以艺术创作践行岭南画派的宗旨,在新时期积极探索艺术创作的广阔疆域。
展览分为“壮丽河山”“春暖花开”“时代印记”三个单元,为公众呈献岭南画派纪念馆历任供职人员的艺术佳作,既有经典的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作品,也涵盖了当代水墨及艺术的多元探索。
#03
移动的时代之眼
——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
(2021年9月10日—11月5日)
本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校内外艺术史学者精心策划的专题研究展,为“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二回”,展出的87件版画原作均为1946年至1949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巡展之作。在公立美术馆中关于“木协”作品的系统收藏非常欠缺,这批来源于不同巡展的原作,有相对的完整性,对我们研究新兴木刻运动在 1945 年至 1949 年的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本展将依循着“木协”巡展作品取向与工作架构,结合文献建立起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框架,既是我馆在新兴木刻研究专题的重要案例,同时也体现出美术馆学术主旨和研究的序列性。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又是新兴木刻运动 90 周年,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所提供的资料和思考,能够让广大观众更深入地走进那段极具社会意义的创作和展览的原境,对于构成中国革命美术的基因和线索获得更多具体而微的认知,同时也给予当下的人们以重要的精神启示。
#04
时代先锋的现场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
(2021年9月24日—10月22日)
胡一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在新兴木刻运动和主题性油画创作中成绩斐然。他的版画《到前线去》、油画《开镣》《前夜》等,皆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作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胡一川先生竭尽所能保存了自己极为丰富的作品与文献资料,而他也是最注重以文字记录其艺术探索、教育思考以及生活经历的艺术家之一,这些资料已经构成广州美术学院研究艺术个案与20世纪中国美术乃至时代关系的宝贵财富。本次展览通过展示胡一川先生600余件珍贵的作品、手稿,以及前期收集、整理的大量口述史和文献资料,来纪念这位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美术走向的大家。
#05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文献展
(2021年10月26日—12月5日)
展览分为“作品展”和“文献展”两部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该展览项目入选了“2020-2021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作品展选取的是此时期内具有代表性的国画教育者及其传人的作品进行呈现,不乏二级、三级文物,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意挑选的瓜果类的题材,可以看到不同的艺术家对瓜果题材的不同表现,共计六十余件(套)民国精品绘画涉及14幅一级藏品、6幅二级藏品、12幅三级藏品,其中陈树人在居门学艺时的十二瓜果图册为首次整体亮相,极具学术价值。文献展尽量搜集了国画教育的相关文献材料,百余件(套)历史文献材料包括民国书籍、报刊、手稿、画稿等;二十册画谱画稿类珍藏为观众打开了全新的对比视角,其中十位画家的画稿集中呈现,观众可以同场对比感受;还有比较珍贵的一套南洋烟草公司于1928年发行的《名画日历》原件,共计166张,为潘达微、黄般若、黄少梅等画家为其绘画稿,该日历被赞誉为学画者范本,“名画日历”也是首次整体展示。
#06
针底万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潮绣与物品:
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
(2021年11月26日—12月25日)
本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潮绣及相关物品的一次整理、挖掘和呈现,既探讨其工艺和技术,也由此了解它们背后的习俗和社会文化意义,还将其作为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和研究不可或缺的民间视觉样本进行考察。另外,还将当下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相关工作纳入进来,与馆藏形成对话,以构成历史与当代的连接。该展览项目入选2021年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
#01
“榴莲•榴莲”|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 #1:
“同音反复,声深入心”
(2021年3月8日—5月23日)
展览呈现了两个项目以及它们背后两大艺术社区的不同工作方式:《女性宣言》是由女性艺术家团体于1995年在泰国发起的一项国际女性艺术联盟;《友谊精神》是一项进行中的展览和研究项目,由胡志明市工厂当代艺术中心策划,探讨1975年以来实验性艺术实践在越南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友谊所发挥的功能。
#02
“榴莲•榴莲”|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 #2: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
(2021年10月20日—3月20日)
展览分为“缅甸掠影”“华人华侨史”“华人华侨日常生活”“社团活动”“华文教育”“原乡”六个版块,呈现了美籍华人摄影艺术家刘博智先后于2013年至2014年赴曼德勒、腊戌、南渡、眉谬等缅甸北部城镇,以及2020年赴仰光、毛淡棉等缅甸南部城市考察华人社会的纪实摄影创作,结合江门市博物馆借展侨批复制件、相关田野材料与访谈及人类学研究,探索缅甸华人在流散与寓居过程中的生活与思想、经济与劳作、家国与原乡之间的情感与张力。
#03
“榴莲•榴莲”|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 #3:
“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
(2021年11月21日—1月9日)
项目分为“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与“穿针引线”两个部分。“联谊”邀请四组由艺术家发起的替代性空间/组合参与,试图呈现艺术创作与其平台组建中相互充实的状态,探讨参与式艺术的多种践行方式——作为华南地区的实践者试图了解已经高度关联的东南亚网络;作为艺术家社会性工作的调研方法,因为没有空间而另辟蹊径的探索;以及作为替代性空间面对不同社群建立公共性的经验。“穿针引线”是对松动定义的渴望,以及希望通过实践回答“能够一起做些什么”:第一单元“东南黑书众:字弹飞穿页边”呈现的作品是五个出版小组为本次项目特别创作的作品,与本地的实践及其他单元的项目亦有呼应;第二单元“无边之海:成为艺术家-研究者”关注实践者行动中的认知和“参与”的不同维度;第三单元“无中生有、共同工作、七手八脚”以不同的方式与五个集体进行协作,以回应不同面貌的“连结”,搭建移动档案系统,邀请观众现场连入、探索、回应。
#04
“榴莲•榴莲”|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 #4:
“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
(2021年12月30日—3月20日)
展览通过在更常见的、更温顺的地方去发现日常生活的本质和它的韧性,希望还原无序的、特殊的、零散的、游离的、不完善的生活的价值。展览中既有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艺术家和诗人新近的作品,也有英国、中国艺术家深入斯里兰卡、马拉西亚、印度等国家进行调研后创作的作品。该展览由刘鼎与卢迎华策划,他们一如既往地将不同历史时空的作品与文献纳入展览的叙事之中,这些过去与当下的声音都直接关涉着对存在、对人性以及人的遭遇的意识和对生存世界的深度批判。
#01
回响——中法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交流展
(2021年8月10日—9月5日)
2021年8月10日至9月5日,“中法文化之春”项目“回响——中法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交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艺术交流厅展出。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作品修复保存研究基地、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承办。展览回顾了中法两国十八年来在广东开展的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学术交流项目,并通过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优秀范例、法国油画修复和中国油画修复代表案例以及艺术藏品保存方法,形成东西方学术对话,普及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知识。
#02
凝视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40年代至今)
(2021年9月7日—11月15日)
此次展览通过101本摄影书,呈现摄影术发明以来,跨越十九、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三个世纪的外国人以摄影方式观看中国,并以摄影书作为最终表现方式的历史。这些图书从中国接近150年的历史出发,让我们看到外国人通过凝视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以及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凝视中国。展览在为广美师生和广州的观众带来高水平的艺术盛宴的同时,也将加深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在摄影研究、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交流。展览把静态的图书变成活的文献,充分呈现了文化收藏所带来的文化魅力。不仅可以看到摄影的历史,更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摄影,从影像看出我们伟大祖国的百年积淀。
展览还设置了一个特别单元“北京上海双城记”,将外国摄影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加以特别关注、拍摄制作的北京与上海这两个无论在历史还是在气质上非常不同的两个城市的摄影书放在一起,希望让观众看到对于具有不同特质与历史的城市,他们是如何探索其特性,以及反映在这种特性探索中的摄影的潜能与可能性。
#03
Estefanía Peñafiel Loaiza:
只言片语
(2021年10月29日—11月21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沟通学校内外的学术平台,其研究和展览的构架之中就设有国际艺术与设计交流的系列。一方面是向外传播自身的创作和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则是引入国际上优秀的艺术和设计案例,此次引进旅法艺术家Estefanía Peñafiel Loaiza女士的作品到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也正是基于后者的考虑。这次的展览是Estefanía Peñafiel Loaiza在中方美术馆的第一个展览,展览集中呈现了她借助文字、档案和书籍三个元素来呈现历史和记忆的作品,这对于国内摄影与影像艺术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04
德国新当代建筑——新的不确定性
(2021年10月21日—12月10日)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德国新当代建筑”选取了11个来自德国、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事务所的重要作品,从“文脉与传统”、“艺术表现”、“可持续性与生态性”以及“技术主义”四个方面对德国建筑领域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介绍;“南方的回响”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梳理德国现代建筑语汇在广州所带来的现代启示和在地延展;“展教实验”通过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本科课程《材料与营造》与《德国新当代建筑》展览合作,与“德国新当代建筑”进行不断递进的、实验性和开放性的展教对话。
#01
公诸同好:格拉斯哥当代艺术展
(2021年1月10日—1月31日)
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29位教师的38组作品和79名分别毕业于GSA的5个学院的中国学生。教师作品包括油画、版画、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和视频。这是GSA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在中国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其中包含了两位透纳奖提名者的作品,三位约翰·莫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塔布斯,2006/2008;凯伦·鲁斯顿,2014;阿利斯泰尔·佩恩,2018年)的作品。而学生作品涵盖了多种学科及实践的作品,油画、版画、雕塑、装置、表演、摄影、电影、建筑、交互设计、时装、平面设计、插画、金属/珠宝艺术、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创新设计、音效和严肃游戏。
#02
墨言墨语 · 当代水墨青年:颜海蓉、蔡海标、陈锦潮作品展
(2021年4月23日—5月6日)
水墨语言在当代艺术中实践、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不少青年艺术家在水墨语言的摸索中寻找到自己的角度,他们从不同的思路出发,使用“墨”作为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在创作中进行自我表达。展览展出颜海蓉、蔡海标、陈锦潮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他们对“墨”的不同运用,体现出他们在墨语言上的独特角度。通过展览让观者领略“墨”在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希望展现当代水墨创作领域中积极创新的青年力量。
#03
溯源逐梦——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2021年5月21日—6月30日)
本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分三场在昌岗校区展出来自10个学院的244位研究生400余件(套)毕业作品,其中造型类参展学生131人,设计类参展学生112人,作品涵盖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和美术、艺术设计、风景园林3个专业学位领域。展览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成果和教学成果,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考察,突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动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04
溯源逐梦——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2021年6月1日—7月6日)
自6月1日正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于7月6日落幕,11个学院共1567名毕业生的心血之作以一场堪称视觉盛宴的青春大展作为四年研习的回馈。
第一阶段中(6月1日—6月15日),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三大设计学院的七百多名2021届本科毕业生凭借专业技术及专业思维将设计这一技术应用性工作上升至对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生态的议题回应,对过往点滴细节总结升华。
第二阶段中(6月22日—7月6日),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雕塑分馆)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六百多名2021届本科毕业生将体察生活后的感动与感想寄托于艺术实体呈现赋予作品应有的深度及鸣响。
#05
痕理——罗奇、赵峥嵘作品展
(2021年9月25日—10月25日)
展览以“痕理”为题,痕者偶然,理者必然,他们的作品处处充满“痕理”这样一种关系的处理。最后,纸成为媒介,心内在于笔触,痕无意,理在理,作品乃成。本次展览以双个展的形式展出艺术家罗奇、赵峥嵘近期创作的油画作品,两位艺术家在创作题材上各有侧重,罗奇以人物为主要母题,赵峥嵘则展示了他对风景画的浓厚兴趣,呈现出作者探索自己观感的创作路径。
#06
一树百获——首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修复
(2021年11月12日—12月11日)
本次展览围绕“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油画保护与修复科技手段应用’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和“油画保护与修复教学探索”两部分的呈现,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油画保护与修复各个环节与分支门类的流程、材料、实验与结果,并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置于“修复现场”,使观众对油画保护与修复师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缜密的思维模式产生直观的感受。观众更可以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带上白手套,体验修复师紧张而投入的工作状态。
#07
惟精惟一——广州美术学院本科一流课程展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教程思政教学展
(2021年12月21日—2022年3月20日)
广州美术学院本科一流课程展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课程思政教学展”集合了本校28门本科生核心课程进行全面立体展示。这些课程中,既有像《宋代书画研习》《泥塑》等具有悠久传承的课程,也有像《修复实践》《改造与更新》《创意表达》等体现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还有《油画》《广彩》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览重点展示广美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成果和内涵,聚焦各个特色优势,梳理学院课程体系,凝练广美的课程思政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