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从延安精神到新中国情怀——纪念第一个五年计划70周年版画巡展


undefined


 //

从延安精神到新中国情怀——纪念第一个五年计划70周年版画巡展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日-9月15日


开幕式时间:2023年9月2日(星期六)15:00


研讨会时间:2023年9月2日(星期六16:00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1号、2号展厅


总策划:范勃


学术主持:尹吉男、胡斌


学术顾问:黄启明、宋光智


策展人:尚辉


展览总监:陈晓阳


展览负责人:李飒


执行策展:李蓁、肖珊珊


展览执行:涂畅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单位: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


协办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资助单位:国家艺术基金、彩票公益基金、中国福利彩票、中国体育彩票






展览背景





“从延安精神到新中国情怀——纪念第一个一五计划70周年版画巡展”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立项的传播推广资助项目。本项目旨在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的战略背景下,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号召而设。


202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施行70周年,也是鲁迅发起新兴木刻运动92年。


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启蒙大众,服务革命,是“新木刻运动”题中应有之义。当救亡图存与追求解放成为压倒性的时代声音,中国的版画家也加入革命的大潮中,去从事木刻创作。由于当时国内总体还处于较低的识字率,版画因其“复数”的特点和“媒体”的功能还承担着传播革命与教育大众的作用。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则主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内容几乎都镌刻在此期的版画作品中,显然这是三四十年代的新兴版画不曾描绘过的社会图景。






展览介绍





本次展览展出一百多件极具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包含了早期新兴木刻阶段的版画作品,建国初和一五计划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版画作品。此次展览既展示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历程,透过作品也呈现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


由于早期鲁迅等人的提倡,中国版画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版画以其复数性和极具张力的形式语言在早期号召大众参与革命事业以及鼓舞革命士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时代在变迁,建国后的版画主题随之表现人民的劳作,劳动的不朽。进入新时代后,当代版画呈现出主题和风格的多样性特征。


此次展览作品在创作媒介上,包含了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蚀刻版画等不同版种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不乏名家作品,汇集了胡一川、古元、力群、刘岘、李桦、汪刃锋、彦涵、牛文等艺术名家的代表作品。






前言





感于现实  刀刻图像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澳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尚辉


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精墨妙相比,鲁迅倡导并推动的新兴木刻运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绘画感于现实的能力,甚至其时引进的油画、水彩等也缺乏这样观照现实的敏锐性。如果说以江丰、李桦、胡一川、力群和赖少其等为代表的新兴木刻家们遵循鲁迅先生批判现实、唤醒民众的思想,而开创了中国绘画史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道路,那么,当江丰、胡一川、力群等来到延安而逐渐形成描写边区新的生活景观、捕捉解放区新的人文精神的窑洞画风时,这种感于现实的观看视角与捕获现实的生活题材,则显现了另一次伟大的艺术转换。从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的起步到40年代解放区版画的新风,历时虽短,艺术的蜕变却急切而伟大。


身处动荡、战乱、革命与变革这个大时代,还是这批艺术精英又迈入了新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延安版画成为新中国美术弥足珍贵并当继承与发展的新艺术传统。这个传统既体现了只有感于现实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版画发展提供动力、灌注活力的源泉理论,也体现了外来美术须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与民间美术富矿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的艺术理念。但每次版画艺术的审美转换远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或固守于原来的艺术理念,或因思想认知的浅表而难以跟进时代前行的步履,或因艺术修养与艺术技巧而心有余力不足。转换也意味着一种价值评判的淘汰,这便是艺术史的书写不断从中予以筛选与提亮的缘由。


试想,胡一川从《到前线去》的呐喊到《不让敌人通过》的战斗,再至《牛犋变工队》农民自主耕种的怡然;试想,力群从富于鼓动的《抵抗》到描写新气象的《帮助群众修理纺车》,再至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春夜》;试想,古元从《烧毁旧地契》所捕捉农民革命的激奋到《鞍钢的修复》描写东北解放修复鞍钢的热火朝天,再至《甘蔗园》《绍兴风景》绘写和平生活的平静甜美;他们无不是用刻刀见证了时代变迁,也用锐刀镌刻了富于标志性的不同社会景观,而隐藏于这些画作背后的则始终是如何感受现实,又择取哪些现实的创作命题。所谓艺术个性的形成,所谓民族风格的新铸,实际上都离不开他们感于现实、刀刻图像这个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艺术理想。


窑洞画风的形成,不能脱离陕甘宁边区推行的土地革命,不能脱离生存于斯的农民传承千年的民间剪纸与民众眼光。但进入新中国的版画,固然少不了对乡村生活与作为国家主人的农民形象的刻画,但它们的欣赏者与传播者却具有现代城市文化特征或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而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版画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进入学院体系——1954年在中央美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设立了版画系;创建了专业化、常规性的版画展览与推广机制——影响版画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地位的赓续至今的全国版画展(1954年举办第一届全国版画展)和《版画》专业期刊(1956年—1961年);形成了以中国美协版画组为官方学术机构的版画事业发展的引领者;乃至进行密集的中外版画艺术交流: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与东欧的版画展在这个时期扎堆涌入中国,而新兴版画运动各时期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艺术名片在苏联、东欧和亚非拉等国家与地区展出。


这表明,新中国初期的版画已迅速营建了和延安版画大不相同的艺术生长与创作环境,其专业性要求也渐渐改变了其在延安时的粗朴与简陋,代之的则是像徐匡的《待渡》、李习勤的《社干会上》那样经过学院锤炼的写实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严谨多变的刀法组织。即使是风景版画,也是精雕细刻,并开展套色与水印版画探索。王琦的《晚归》、莫测的《拿鱼》、陈天然的《山地冬播》和沈柔坚的《渔舟》等,莫不以其抒情性而改变了单纯的生活叙事,创建了日常却隽永的诗意画风,成为一个时代精神情感的浓缩。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内容几乎都镌刻在此期的版画作品中,这显然是三四十年代的新兴版画不曾描绘过的社会图景。生活于这个火红的年代,版画家们既醉心于对工业化社会新象的发现,如汪刃锋的《建设高炉》、李少言的《愿望》、陈晓南的《船坞一角》和吴家华的《武汉长江大桥》等;也力求从人文风貌的视角发掘新中国劳动者的主人瓮精神,如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赵鸿恩的《供销社的新货》、黄新波的《年轻人》和韩惠民的《贫协成立大会上》等。这些作品并不停留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景观的纪实,也未止于对改造事件的记录,而是从他们在经历社会变革后所焕发的崭新的精神面貌予以发掘与凸显。尤其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在获得民主解放、彻底改变其农奴身份后所唤醒的人性精神的刻画,早已成为那个燃情岁月最真实的精神情感凝固。


或许,在新中国美术史的现代性历程镌刻中,只有这些版画最贴近,也最真实地呈现了那个淳朴却充满了激情的时代精神图谱。感于现实,刀刻图像,也成为现代性视觉历史最有意味的艺术图像生成与传播的华章。






展览版块





感于现实  变革时代的版画




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代表了“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潮。毛泽东则在1942年的讲话中,确定了文艺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




时代景观  建国初与“一五”计划时期的版画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历经多年战乱,亟需发展工农业。特别是1953年到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阶段,一系列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得以施行。这些火热的建设场景被艺术家们所捕捉,从而进入到他们的画面里,凝聚了时代的激情与人民的精神面貌。




探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版画  




独具地域色彩的“地方画派”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及版种的区别,而风格有所不同。特别是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直接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活动。而到了70年代中后期版画则在题材与内容上均呈现出新的特征。






部分艺术家简介





undefined




胡一川


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书记;中央美术学院书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延安时期的胡一川曾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在敌后开展木刻工作。胡一川与徐悲鸿一道参与了中央美术学院建院的工作。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46A58


古元


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延安鲁艺时期曾任研究生、创作组长,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1EAC4


力群


原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画院名誉院长。曾在鲁任文学艺术院美术系教员、文协执委会委员;晋绥文联美术部长和晋绥《人民画报》主编。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36AA0


刘岘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编审,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刘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我国版画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刘岘在学习木刻过程中曾得到鲁迅的直接培养。1932年考入北平艺专西画专业,后转往上海美专,与黄新波组织未名木刻社,参加鲁迅先生指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8年赴延安在鲁艺教授木刻。1940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4F79E


李桦


原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1930年留学日本,“九·一八”愤而回国。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曾发起和组织“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1D667


牛文


原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著名版画家,离休老红军。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



5EA32


彦涵


原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曾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



98715


汪刃锋


中国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专业画家。是中国国早期木刻运动的创作者和推动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影响的著名木刻家。






部分作品展示





E2D9E

《延安鲁艺校景》,力群,1941年,黑白木刻




A891C

《慰问》,彦涵,1946年,黑白木刻




65EC6

《热门货》,李灵武,1940年,黑白木刻




B31EF

《前进,巩乃斯草原》,韩惠民、关维晓,1970年,套色木刻




D64BD

《李桦自刻像》,李桦,1977年,黑白木刻




166CAA

《建设中的连城电厂》,李铁雁,1970年,黑白木刻




9E72E

《沸腾拖拉机厂》,张京德,1975年,黑白木刻




9C072

《地层深处》,陈布仑,1977年,套色木刻




ABFC1

《奔腾的伊犁河》,韩惠民,1973年,套色木刻




987CF

《愿望》,李少言,1953年,黑白木刻




DE86F

《小组会》,汪刃锋,1940年,黑白木刻




70215

《拾垃圾的孩子们》,力群,1935年,黑白木刻




15C161

《烧毁旧地契》,古元,1947年,黑白木刻




6B514

《热风》,张正德,1970年,黑白木刻




DE193

《秋江》,曾景初,1960年,水印木刻




80D80

《练兵习武》,牛文,1946年,黑白木刻




16E83A

《鞍钢的修复》,古元,1949年,套色木刻




630D8

《不让敌人通过》,胡一川,1950年,套色木刻




3CC68

《牛犋变工队》,胡一川,1943年,套色木刻




2C8A4

《饮》,力群,1940年,黑白木刻




16791

《宵佳节》,李少言,1946年,黑白木刻




undefined

《建设高炉》,汪刃锋,1953年,黑白木刻




1CBBD

《南海人》,蔡迪支,1959年,套色木刻




231AC

《胜利》,牛文,1961年,黑白木刻









上一条:展览预告||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 下一条:展览预告||非凡的意大利设计展览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