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有信
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
Where is Home
Lyon Choi and the Reality Nar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展览时间:2023年9月22日至11月3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1号、2号展厅
策展人:陈晓阳 何小特
主办: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品支持:广东美术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
研讨会组织:杨凡舒
公教策划:薛 燕
视觉设计:陈华辉
展览设计:杨义飞 何小特
策展助理:区苑琳 涂 畅
展务统筹:温萍萍 侯俞伊
设计助理:钟乐婵 张铠淇 赵 凡
传播教育组:张青 陈欣欣 毛欣雨 何苗 谢梓君 付欢玲 张宇轩
典藏组:梁小延 梁小红 梁欣 林朝阳 郑萃茵
修复组:许炀 王丹
展务组:谢伟航 吴坚兵
行政组:蔡 灿 杜倩盈
鸣谢:广东省档案馆 香港中央图书馆 湛江市档案馆 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 香港一新美术馆
蔡坚 蔡涛 陈志云 曹阳 冯兆平 何小婷 何杰 黄元 黄亚群 黎日晃 李志毓 李伟 连冕 陆思培 吴子祺 王剑红 温海 徐海凌 杨慧丹 叶志文 周宗衡
自2016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多个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现实主义”专题展览。从2022年开始,又开始以广东为中心拓展对“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方向的艺术史关注,推出跨文化观察视角的研究项目。尤其基于清末以来广东地区深厚的的华侨史资源,逐步延展关注更早期侨居海外甚至出生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群体,他们当年的回归对中国美术的的现代化启蒙和美术学科建设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由于其艺术实践和人生历程因离散于不同国家而显得更为碎片化与个人化,一直没有受到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的重视而疏于整理,成为区域艺术研究中被忽略的遗珍。
蔡里安先生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早期重要的创立者之一,他创作于1945年的雕塑《工人头像》⼊选194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也称“第一次全国美展”),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师生首件⼊选全国美展的作品。我馆于2022年抢救性收藏他的多件石膏塑像、水彩作品,以及作曲歌集、回忆录等文献一批,在梳理登记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他的颠沛人生与二十世纪亚洲反殖民运动深刻地缠绕在一起,他对劳工难民群体朴素的关注、同情和表达,又以纯熟的法国学院派雕塑技法,将深刻且生动的现实主义叙述凝结在这批独树一帜的雕塑作品中。
在以广东作为中心进行区域艺术史观察时,当我们的视线跨越文化与国界甚至陆地中心主义的限制后,还会看到一个以航路为连通路径的港口城市群,从蔡里安在西贡(胡志明市)、香港、广州湾(湛江)、香港再到广州的流散旅程中,会看到在这些港口城市间流动的群体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所发生的深入交往,创造了更复杂多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些港口城市中通行的语言并不是今天来自北方的普通话,更多是粤地方言、英语、法语和其他东南亚本土语言,抗战胜利后他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活动,也基于这种文化语境发生,正是这些早期全球化时期复杂的艺术互动与融合,构建了广东地区更为国际化的、开放的现代美术教育基础。蔡里安先生在后期因政治运动影响和身体原因较少创作作品,主要着力于雕塑系的教学工作,从他留下的教学笔记中,可以看到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不同时期的雕塑教学大纲,一直八十年代还培养了广美雕塑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让这种绕道于越南的法国学院派雕塑教育,成为广美雕塑系的现实主义风格训练系统的基础和某种严谨风格的间接来源,也随之构成了区别于国内其他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面貌和教育传统。
在本次展览中,同时还会看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类似处境的东南亚华侨艺术家中,蔡里安不是孤例,这些并不总在高光和耀眼处的艺术个体和他们的艺术生涯,构成了另一种更接近生活层面的“边缘”艺术史,他们是中西艺术交流中静水流深的支脉,对他们艺术实践的梳理与重思,不但是对已有的主流艺术史的重要补充,还可以弥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书写中的诸多裂缝。艺术史的研究、写作和展览总是围绕着杰作和伟大的艺术家展开,但在宏大叙事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悲悯的、同情的、沉静的艺术史,这些边缘与主流共同书写则让我们接近更真实的历史,他们的生命故事共同构成艺术浪潮中的整体生态。而在其中,更看到作为个体的人,如何以艺术抵挡汹涌的命运和时代。
陈晓阳
二零二三年九月十五日
蔡里安,1912年生于越南西贡,祖籍广东东莞。1930年开始参加越南民族独立斗争工作。1934年,毕业于越南南圻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因老师黎文义反殖活动失败受牵连,被迫逃亡香港。1936-1941年,在香港聚英中学和九龙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多次参加话剧团、歌咏团、赈济会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香港沦陷后,1942年蔡里安辗转至法租界广州湾(湛江),并创作大量水彩画和抗战歌曲,1947年因营救好友而被驱离折返香港。1948年加入在港进步美术家组成的团体“人间画会”,并参与港九美术界的相关活动。从1940年代开始,蔡里安先后创作了《工人头像》《青春》《灾民(组雕)》等雕塑作品。广州解放后,蔡里安先后在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创作有《青年工人》《女青年》《北方农民》等作品。蔡里安晚年深居简出,2005年春在广州谢世。
《工人头像》,蔡里安, 雕塑,尺寸不详,1945年
入选194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也称“第一次全国美展”)
《灾民组雕(绝望)》, 蔡里安,雕塑,高48cm,195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