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岭南画学之路——教学文献展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8日—5月5日

(因疫情防控需要,暂时只在广州美术学院内部开放观展,对外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展览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

协办单位

岭南画派纪念馆

总策划:张彦

执行策划:陈向阳

学术主持:胡斌

展览总监:陈晓阳

展览筹备组

王艾、吴辉辉、林杨杰、邓国皇、王煜、方伟帆、曾德浩、王浩钱、陆霖楷

前  言

广州美术学院建院初期,尚未独立成系的中国画学科作为绘画系的主干部分,由于传承了以高剑父为代表的革新思想,很早就呈现出教学上岭南地域的独特面貌。在“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先进主张的引领下,师生们坚定地走现实主义文艺的道路,将精神上的民族性落实为结合传统语言与地域文化特色,将风格上的写实性体现在深入生活和反映时代的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学科代表人物,如影响至今的关山月、黎雄才和杨之光等多位开创者,积极探索理论,深入创作实践,为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南迁广州之后,中国画系在师资引进和风格主张上破除门户之见,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务实之举,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预示着未来岭南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方向,从而也促成了后来提出“岭南画学”这一内涵更丰富的概念。今天,“岭南画学之路”所意指的,正是漫长岁月中师生们为实践中国画教学地域特色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画系升格为中国画学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和经验传统,培养更多新一代专业人才,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十余年来,中国画学院在学科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和创新实践,通过不断回溯自身的教学历史,广泛吸收兄弟院系的经验,在开放的前提下深化岭南画学,巩固这一旗帜下教学内容所涵盖的造型基础、专业基础、理论基础和创作基础,集中体现出传统底蕴与当代意识的结合,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的并重。从线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画教学的历史分期尽管特征明显,本质上仍然属于三个不同阶段——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传递与接力。对于今天更年轻的教学队伍来说,接力即意味着回归务实的精神源头,利用时代的机遇和条件完善学科建设,树立学术形象,任重而道远。

本次展览作为专门组织的文献展,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回顾,它从“岭南画学”这一概念出发,侧重于中国画的语言和形式特性,力图围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长达七十年的努力浓缩在典型的事迹和命题当中,通过各类文献、口述实录和相关例证的展开,分析和总结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今后中国画教学的深入和开放创造一次交流的机会。尤其对于中国画学院最近十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我们希望借此机会收集广大师生、学科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宝贵意见,通过吸收、研究和改进,将岭南画学精神发扬光大。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部分作品

《湛江青年运河》   郝学仁  中国画  55×187cm  1959年

《春讯》  梁如洁   中国画  130.4×420.8cm  1982年

《大地初醒》   林丰俗   中国画  116×234cm  1964年

《禾香万顷》   国画系四年级集体创作  137×294cm  1960年

《新阿姨》   孙小波   中国画  92.8×211cm  1978年

《农场新兵》  王玉珏   中国画  274×114.5cm  1964年

《知春图》   张治安  中国画  252×140cm  1982年

《向海洋宣战》 国画系师生  300×150cm×4  1960年

编辑:廖森乾

审核:薛燕 张青

审定:陈晓阳

上一条:我们|广州美术学院2022年研究生毕业季即将启幕! 下一条:展览预告| 同源异彩——广州美术学院海南校友美术作品展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