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草记”🌱作为一场回应展览中探索激活人与城市公共空间对话方式的公教活动,在艺术家张典凌、余嘉辉的带领下,小朋友在操场中用身体起舞、游戏进而表达那些常被忽视但又妙趣横生的日常空间和自然世界......
2025年4月2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意迦导演的《怒吼》美术馆剧场以沉浸式戏剧为载体,将30年代木刻运动的抗争精神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结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聆听无声者的怒吼。
本期活动我们尝试走出美术馆,带着来自广美幼儿园的15位小朋友走向校园中的公共空间(一个城市中常见的户外健身角),与张典凌(典典)一起用身体演绎奇妙远行——“变草记“。嘉辉在健身角的基础上用芬兰松快速地搭建起临时的游戏空间,孩子们在这里变成一棵棵生长中的小草,尽情感受观察着周遭的细微变化,并尝试运用肢体语言将这个过程表达出来。
在刚刚过去的周日午后,美术馆迎来了二十位来自不同社区的大小朋友,加入到“印·记——民间印染艺术创作体验”的互动工作坊。此次活动是围绕“样:从广交会出发——20世纪艺术史中的民艺眼光”开展的体验空间,观众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可以深刻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画卷。公教现场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来自策展团队的侯俞伊、杨凡舒老师,带领大家回到“广交会”看“样”成交的历史现场,一步步探索纹样背后的生产与创作故事,感知纹样与工艺传递的来自制作者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智慧。...
活动简介1937年,广西的文学青年杨讷维开始自学木刻,战争之下,物质匮乏,杨讷维把身边的旧雨伞伞骨转化为刀具,在不同板上刻出一幅幅极具宣传号召力的版画。如今,在广州的街市民巷,人们用晾衣绳、纸皮、木板、尼龙绑带等易得的材料工具,解决了不少生活的日常需要。这是一种质朴的、顷刻的诉求,但却充分体现着手的“智力”,充满生机。在“怒向刀丛觅小诗——杨讷维艺术文献展”与“夜市——临时空间的民间智力”的展览期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结合两场展览的主旨,...
活动背景“样”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视野,不如说,是一种陶养于具体生活土壤的形式感觉,它独立且完整,活跃于所有坚韧向上,看并看到美的心灵之中。1957年春,第一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在以“看样成交”为主要贸易手段的商业平台,生产产家、民间手工艺者、美院师生以各种方式相遇,甚至开始互相学习,流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这一页特殊的风景,揭示出民艺与现代美术、工艺生产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民艺的生命力与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