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手记 ‖ 在海事博物馆“遇见黄东”——后浪学堂(第一场)研学回顾

2024年10月21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硕博士研学系列“后浪学堂”第一场正式启动,研学导师们带领学生深入广州海事博物馆,实地探究“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

2D997


1

研学课堂


本次研学带队教师有: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陈烨轩、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吴天跃、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李璠,以及“后浪学堂”博物馆研学系列的策划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传播教育部主任薛燕。参与本次研学课堂的学生共20人,以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生为主,兼有来自国画、美术与书法以及设计学等不同专业的硕博士生。


本次研学课堂选取了广州海事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作为研习对象,正因为这是地方博物馆“以小人物呈现大历史”的一个较为新颖的展览案例。展览主人公黄东,是一名两百多年前在广州十三行为洋人打工的小厮,粤语称为“事仔”。不同于普通“事仔”,黄东不仅精通英文,还曾随着他的英国主人——“事头”漂洋过海,在英国上流社会留下了不少足迹,无意中成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名摆渡者。历史学者程美宝历时多年爬梳,在2021年出版了《遇见黄东:18—19 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一书,而广州海事博物馆正是依托于这本专著,将美国橡泉园林图书馆中所珍藏的大量珍贵档案与实物,以别出心裁的展览形式呈现出来,使得黄东这个小人物的形象鲜活立体地重现在他珠江口的“故乡”广州。

256F8


这一场研学课堂从实地参观“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入手,深入探究广州18世纪的外贸活动及文化交流状况,体会广州作为港口城市的独特性,并在博物馆内与策展人和博物馆负责人座谈交流,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及讨论,包括了解展览从策划到落地的过程,探讨历史博物馆如何将历史专著的学术语言转化成为展览叙事文本,如何以丰富的展品、巧妙的策展构思、美观贴切的展示设计和多元的教育活动来串连打造一个优秀的展览。

1F526


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的展厅里,策展人邱靖雯老师为师生们作了一场全面而又生动的导览。她从程美宝老师的著作《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出发,细致讲述了展览的缘起,结合展品描绘18世纪珠江口岸的贸易景象,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事仔“黄东”与“事头”布莱克的日常生活:行商花园里的草木花卉,行商、外商“事头”与中国“事仔”的沟通及相处模式,“一口通商”的政商环境下催生的“粤式”英语,私人定制的外销货物,数量繁多的中国植物标本,兼具科学性及艺术性的植物科学画……,都成为了观众们了解布莱克与黄东的一扇扇窗口。随着黄东迈出了前往英吉利的步伐,观众们也获悉了十八世纪外国商船离港流程和航程景象、商船所运载的丝茶瓷器大宗货物、早期的植物学家费尽心思构建的植物挪移方法。抵达英国后,黄东在老布莱克的引荐下,参与并见证了英国上层社会对中国的植物学、中医、瓷器等自然与文化资源的追慕与考察过程。展览的最后部分呈现了黄东回到广州之后,与英国的“事头”们保持书信往来的珍贵文献遗存。


1C624

邱靖雯老师介绍,本次展览旨在以黄东与布莱克为引子,探索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小人物”的经历,讲述近代中西贸易往来、植物品种交流以及文化交流的故事。导览活动的最后,焦点落到了几位不被国内大众熟知,但在域外文献却留下雪泥鸿爪的几位“平凡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个“黄东”,他们是大世界的背景下并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们默默地认真工作与生活,也成为书写历史的重要角色。



2

圆桌会议


导览结束后,研学课堂进入了对谈环节。此次研学课堂的主讲人、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首先点明了此次展览的特殊性和原创性,回忆了与程美宝老师、美国橡泉园林图书馆合作的细节,回顾了近年来广州市各大博物馆举办过的相关的植物画展览,并讲述了植物的国际交流的历史及意义。王芳老师提及,当下地方博物馆所面临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地方博物馆最大的使命是“解读自己”,即本土历史。以黄东的视角呈现小人物的故事十分有意义,能够让展览与社会生活、与每一个人做更为有效的连接。作为博物馆人,很愿意把学术、展品和地方做有效的链接,这个链接才是展览的意义。

1FCB9


博物馆专业王文辉、王泓锫同学就海事博物馆藏品体系构建规划及展览目标观众群体的问题与馆方专家展开问答讨论。研学导师陈烨轩老师认为这个展览以小见大,展现出十八到十九世纪的珠江和世界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黄东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中外关系史上其实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进一步以翻译、专著的形式去深入挖掘他的相关材料。吴天跃老师与策展人邱靖雯探讨在将学者研究著述转换为展览文本的过程中如何加入巧思。邱靖雯老师回忆起展览文本创作过程,特别提起在创作中与程美宝老师多方沟通和反复打磨,使得第一人称叙事的文本尽可能贴合十八世纪的讲述方式。李璠老师指出,本次展览的个人传记视角为传统的展览叙事模式找到了一个新角度,使观众能够共情于主人公的经历,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意义。薛燕老师总结,广州海事博物馆为本次研学课堂所提供的展览导览,以及圆桌座谈内容,都极具高度、深度和温度。


26BBB

18D54

10A81

12F1D

16C4F


184EB

19A0C

130D8

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研学活动通过组织硕博士学生亲临博物馆现场,近距离参观博物馆特色展览及实物,并与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的详细交流探讨,深度了解公众开放背后的博物馆实务,显示出“后浪学堂”对现场性学习的重视与强调。“后浪学堂 ”将持续地组织青年学生亲临博物馆现场,深化青年学生对博物馆行业发展的认知,也期待能够成为连接高校师生与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一道桥梁。

305B9

研学团队在广州海事博物馆合影



3

活动现场


28B63
29F94
1800C
2476D
1F309
27D56
23811
1E6CA
21E19
2566A
23B1B
15C85


30A59



上一条:公教手记 ‖ 在海事博物馆“遇见黄东”——后浪学堂(第一场)研学成果集萃 下一条:公教手记 ‖ 依“样”做文创——“样”的展品走进广美文创选修课堂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