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手记 ‖ 在海事博物馆“遇见黄东”——后浪学堂(第一场)研学成果集萃

2024年10月21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硕博士研学系列“后浪学堂”第一场正式启动,研学导师们带领学生深入广州海事博物馆,实地探究“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



此次研学课堂与圆桌会议,策展团队与研学师生从展览出发开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及讨论,包括了解展览从策划到落地的过程,探讨历史博物馆如何将历史专著的学术语言转化成为展览叙事文本,如何以丰富的展品、巧妙的策展构思、美观贴切的展示设计和多元的教育活动来串连打造一个优秀的展览。





研学成果集萃



参与第一场“后浪学堂”的学员们在活动过后提交了研学作业,分享各自独到见解。以下内容摘录自学员观展报告文段和创作说明,其间亦节选部分圆桌会议的访谈内容以引出议题,期待这些观点能引发读者对当下博物馆策展方法的再度思考。



23342

《发财树》30x40cm 绢本 俞航



俞航(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张画是以体验麦秀工作的视角而作,麦秀作为布莱克的画师,与布莱克一起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植物画作品。同样作为植物爱好者,于是我以这个角度为灵感写生了家里的水培发财树,这是我的第一张植物画,但我的画技远没有麦秀精细,不知道布莱克会不会雇佣我呢?这颗小树苗我养了大概八个月左右它才长出新的小枝芽,但陆续它蓬勃长出了八片新叶,一下子枝繁叶茂了起来,像积蓄了很久力量的人迎来了它蓬勃充满生机的时刻。”




如何将文本对历史的爬梳转化为一个展览


王芳(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Peter Crane 教授(Peter Crane 院士,美国橡树泉园林基金会主席)去年九月应华南植物园的邀请来到了广州,他提早几天过来了,拿着他的字典问愿不愿意做这个展览,我当然太开心了。展览可以借鉴程美宝老师书中的思想线索,但是博物馆展览仍是要通过实物呈现的。有了这批档案材料和图书资料,才真的把它变成了现实。”


邱靖雯(“遇见黄东”展览策展人):“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么丰富的内容,又是历史、科学、文化结合到一个展览里面,观众会看不明白。我看展览自然而然会代入观众的视角,怎么让观众看明白这个展览,他能吸收多少东西?最后决定就让黄东自己讲他的故事。”


张静(美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此次研学课程让我们有机会到展览现场参观美国橡泉园林图书馆中所珍藏的大量珍贵档案与实物,以及聆听邱老师的详细导览,从读者到观众,身份的转变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收获,让我们能够穿越百年看到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再现。”

张译(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参观中,我很惊喜地看到,展览通过对黄东个人际遇独特性的描绘和延展,更好地表现了宏大叙事的内容。在这种有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早期交流的一些摩擦和理解,也可以看到大历史下小人物的命运是如何被整个社会所影响和重塑的。”


林映威(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整体参观的过程中,欢快的探究心情是最主要的,我对于黄东的经历和抉择充满好奇,就像在挖掘宝藏一样,想从事迹中找到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感同身受的悲悯情绪,他虽然看似经历丰富,但其实也可能只是在艰难求生,毕竟他并没有一官半职,也和大多数底层人民一样是‘打工仔’,他出国,也可能带着身不由己的心情,或许也有背井离乡的无奈。”


1E7C1

“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展览现场照片



如何在展览中讲述小人物的故事


邱靖雯(“遇见黄东”展览策展人):“一开始我想讲两个人的故事,就像程美宝教授的书里面讲了布莱克,后来才讲黄东。后来考虑到展品的问题,最后决定让黄东自己说。关于为什么选用第一人称叙事,一开始我们想还是用第三人称,但是觉得会特别严肃,后来提出来既然要讲这个故事,为什么不让人物自己讲?”


赖晓婷(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若要聚焦于大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我认为比较困难的点在于关于小人物的生平或者某件事的事迹所存世的资料并不多,或许可以说仅有的资料很难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黄东留下一些能串连起一个故事的印记,实属难得,要把这些印记以展览的形式讲述出来,用第一人称也确实是一个巧妙的方法。”


林映威(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物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说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故事线串联。采用线性的故事叙述方式,尽量像电影叙事一样,设置清晰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每个部分通过展品、文字说明等组合呈现,能让观众很好地理解小人物的完整经历。另一方面,如果可以的话,就是将小人物与同时期的大人物进行对比展示,突出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能展现同一历史时期不同个体的不同命运轨迹,引发观众思考。”


吴珈瑜(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小人物展览脉络背后还是会对应一定的大历史宏观背景,以后是否会出现只关注小人物喜怒哀乐、身心健康等纯粹关注到一个‘人’本身,不附加任何历史标签的展览呢?但无论如何,这是值得期待和关注的角度。”


22745


“黄东的视角”辅助说明文本




如何让观众走入历史,读懂展览的故事


王泓锫(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假设通过参观目的,将目标观众群定位于观光休闲型观众,那么大部分观众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黄东或者程美宝老师的《遇见黄东:18—19 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这本书,那么就要在展览序厅部分加重对这个时代的大背景、相关人物介绍以及如何使这一段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更加简单化、世俗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展览中一些过多的文字介绍也要删减,以实物代替文字,增加互动环节,减少观众疲劳感,一些英语手稿没有译文的也需进行翻译润色。”


赖晓婷(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我在各地华侨博物馆以及海事博物馆的《百年广州港与城》中看到的《华英通语》,都有很多不尽相同的翻译方法,而且本次研学我们在观展的时候,很多不懂粤语的同学似乎无法去感受这种有趣的、独特的翻译方式。或许有机会可以将这类型藏品搜集起来,策划一个关于英粤工具书的展览,并在展览过程中设计发声装置,让观众可以感受两种语言最初的碰撞。”


付欢玲(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策展团队进行了一个比较巧妙的设计:在路口正对的背景墙上投影文字‘左转继续参观探索十三行行商的花园’,并且在地上也贴出了(左转)‘先拿货’(右转)‘后上船’的示意贴纸,将展厅动线的缺陷化为己用,为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式融入展览氛围。”


王文辉(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藏品研究既可以由博物馆人员进行也可以让专家学者负责,比如由艺术史学者研究艺术品,由自然学家研究生物样本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与此同时也可以让专家们研究自身领域之外的藏品,这样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见解,发挥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且往往能揭示出藏品的一些新信息。藏品研究也绝不局限于藏品的管理者,具备某些特殊技能的志愿者和学生也可以辅助进行藏品研究。”


沈美君(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黄东回国后的人生轨迹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展览虽戛然而止,但却让观众产生好奇继续自己探索,这也是一种推动观众思考的方式。”


钱昕怡(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对信件内容的解读,观众可以破案般逐句推理黄东与布莱克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实践,逐渐理清围绕植物搜集、辨识、绘制工作的流程,构想黄东、布莱克、班克斯、画工、翻译等人群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场景;从书信内容自然延展至以林奈为核心的西方植物学研究的知识信息,组合共同展出的植物图样,得以向观众呈现立体于生活背景,‘正在对话’中的真实人物形象。”


22929

策展人正在演示“如何学习番话”互动装置


1F0E0

“布莱克使用参考书的方式”图解说明


18AC8


展览尾声的拓展阅读区域




展览如何触及观众的日常生活与创意实践


吴天跃(后浪学堂研学导师):“午后散步,我穿过东山基督教堂,无意间路过了东山口一间画室。那是教成人画画的,看起来普普通通,但环境很美。里面的房间,一张白色的通铺桌子,五个家庭主妇模样的人,正认真地临摹手上的植物画和风景画。没有人抬头看我。我不知道女主人是否了解过植物博物画。但它居然可以成为21世纪广州有闲阶层女性的休闲方式。就像《遇见黄东》里提到的那位制作拼贴植物画的寡妇太太。植物博物画的故事,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还在广州秋天的某个角落里默默地延续。”


赖晓婷(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观展过后我不禁想到了《遇见黄东》也许能从很多方面来举办社教活动,如果之后有可能开展社教活动,也许以扮演黄东的形式去体验事仔的生活、体验粤英交流的学习,或者尝试植物绘图、尝试制作花卉植物运输保护箱等等,也许能吸引更多观众在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展览内容。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有趣的社教活动不仅能让展览得以更好的传播,还能让参与活动的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展览内容,或许通过构思关于不同展览的社教活动,也能促进展览策划中形式的发展。”


王文辉(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与物能产生连接的不仅仅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观众同样也可以从意义、娱乐、社交、教育、怀旧、研究、个人关联、身份认同、事件或人物的代表性等维度来体验博物馆物。随着博物馆的发展,人与物的联系会越来越重要,会越来越多地与我们发生更多的用途、目的、意义和体验。”


王泓锫(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第一部分的植物花卉展示环节中,图片和文字很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此时如果考虑到观众中有少年儿童,则可以添加或采用模型或实际花卉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进行实物的立体拼图等其他环节。使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的观众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形式,满足自身的需要。这能充分体现前期分析和定位目标观众群的重要价值。”


1D58B


展陈中的植物图样



通过各位研学成员的精彩报告与创意思考,感受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讲述小人物故事、激发公众历史兴趣及促进文化传承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学术探讨到创意实践,从展览策划到观众体验,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期待“后浪学堂”继续引领更多青年学人探索博物馆向公众讲述历史与文化的无限可能。





上一条:预告与招募‖“何以广州——博物馆与城市记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硕博士研学系列“后浪学堂”(第二场) 下一条:公教手记 ‖ 在海事博物馆“遇见黄东”——后浪学堂(第一场)研学回顾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