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课堂:新美术馆学与展览实践

15E31D


为进一步推进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研究生人才,配合研究生学院开展“研究生跨专业创新开放课程”教学活动,由博士生导师王璜生教授、责任导师陈晓阳教授以及新美术馆学中心和美术馆的其他专家、老师共十六人组成导师团队,共同打造“新美术馆学与展览实践”系列特色课程,以讲座形式面向广州美术学院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授课。同时,也作为美术馆群开展工作研讨和交流的活动,邀请同事们积极参与其中。



01 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美术馆、博物馆及画廊等艺术机构学术业务前沿的讲解,去引导学生理解美术馆发展的前沿问题、展览对于创作的意义、作品预保存知识等,课程原则上从知识生产的观念出发,教授从学术(创作)课题到展览实操的知识。

通过对美术馆学理论、展览策划方法、美术馆实务及展览呈现方法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馆与艺术发展的关系,认识艺术展览的不同类型及各种类型的特点,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展览质量、学术意图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回馈到将来可能的个体创作与展览的互补关系。



02 课程设置


1

第一版块:新美术馆学

1.王璜生  “新美术馆学”视野中的策展

2.陈晓阳  美术馆的文化策略

3.洪荣满  数字前沿与美术馆

4.黄碧赫  新美术馆学概论

5.沈森  新美术馆学研究导论

6.冀   然  美术馆理论与实务

2

第二板块:展览策划与实践

1.何小特  我接触到的研究性展览

2.杨慧丹  美术史研究与展览策划

3.陆思培  关于社会介入和参与式艺术的策展

4.李秀棠  美术馆与美术史研究

3

第三板块:收藏与修复

1.梁小延  典藏与展示

2.许   炀  修复与预保存

3.李铁军  收藏与研究

4

第四板块:设计与公教

1.陈华辉  我做的展览视觉

2.杨义飞  我在美术馆布展

3.刘子瑗  大学美术馆的公教




03 导师及课程简介




2C032

王璜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创办和策划“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CAFAM双年展”“CAFAM未来展”和“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大型展事。


建构与解构:面向新美术馆学的策展:策展之于美术馆来讲,是一个不断以新的知识、观念、意识、方法论来挑战美术馆的体制、文化观念、权力结构、知识体系、公共意识等的一种当代文化方式。在中国的美术馆基本的文化认知、学术建制与系统体系普遍尚处初级阶段,亟待“建构”,亟待完善的发展时期,策展作为一种实践力量与工作,一方面需要面对不健全的美术馆机制、制度体系、知识系统、社会认知的现实,而通过展览与相关活动,逐步来建构、改善并以完善;而另一方面,面向国际与当代文化的策展,面向于新美术馆学发展的策展,又希望以前沿的文化观念与实践活动,质疑、挑战、解构美术馆的僵化体制、空间权力、知识体系等等,带入新的思想空间与实践命题。由此,在当下中国的美术馆语境下,策展肩负着建构与解构双重责任,也面对着这样的两难处境。


39AEE



陈晓阳,教授,硕士生导师,人类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近年工作重点主要以人类学、文化史及参与式发展的视角,探索新的美术馆实践与策展研究。


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从具体策展案例分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如何以区域为中心建构的学术视角,将策展工作从珠三角延伸到中国南部,再延伸到更广泛的国际区域。美术馆工作在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之上,增加区域研究视角,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进行相对整体的社会全因素研究,通过区域研究方法为艺术作品、流派、艺术风格在历时性的风格演变关系与艺术家师承网络之外提供更多元的观看艺术的视角,也从文化史视角将艺术实践放置于更宏观的历史框架中,呈现其在艺术史之外更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多面向定位,从而打开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更开放的阐释与对话可能。



27E61



洪荣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荷兰艺术学院视觉艺术与媒体专业。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法国艾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超媒体工作室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跨媒体的文化研究与实践,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教育、创作、展览、项目开发)。


数字前沿与美术馆:
以自身教学及科研实践出发,以目前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科智媒体艺术中心的教学理念,探讨在当今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下,如何研究并推进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新艺术形式,并以信息技术、媒介制作的物质和空间相结合的数字化模式创作出,不仅展现科技的成熟力量,也同时关注人类与社会、空间、哲学之间关系的艺术作品。如何在后数字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构建符合时代属性的媒体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念、学科建构)的一些行动与主张。



33DE3



黄碧赫,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目前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艺术史,美术馆与展览史等。


后殖民主义视野下非西方美术馆的转型:后殖民思潮的冲击之下,欧洲地区收藏和展示非西方艺术文化的民族学博物馆一直面临着自身合法性危机。本讲座通过回顾欧洲博物馆/美术馆的起源和历史,考察了博物馆起源和西方在文化、宗教、经济、以及军事的扩张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面对殖民历史,如何通过更新展示和叙述方式将掠夺的藏品去殖民化,成为这一类型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柏林洪堡论坛及其前期实验项目达勒姆洪堡实验室为例,本讲分析了欧洲的非西方艺术博物馆通过建构策略性的世界主义话语和引入当代艺术等方式进行的转型尝试,及其遭遇的相关问题。



53171



杨慧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专业,上海美术学院博士后,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曾赴德国、法国等地访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艺术及设计史。主持的课题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发表论文多篇,译著多部。

美术史研究与展览策划:美术史研究的切入和协力,越发成为展览策划中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部分。本课程聚焦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现代艺术留学潮现象,以“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等策展案例为基础,阐述艺术留学生群体在传播西方美术、改良中国画、推动美术教育方面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结合海外华人华侨史和侨乡研究,分析留日、留欧、留苏与留美艺术群体的异同。

本次讲课还尝试呈现出,在相关展览的策展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拓荒、拾遗、补漏等探索性工作来开展艺术史研究、如何联合海内外艺博机构、研究中心等生成一个研究型的展览。



2CB69



何小特,策展人,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专业,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曾任职于广东美术馆研究部,主要策展与研究的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我接触到的研究性展览:
本课通过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展览的不同类型及各种类型的特点,使学生理解研究性展览在美术馆运营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用知识考古及文学修辞方法,讲述研究性展览策划方法的可能性。



1107F



沈森,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评论人、策展人,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兼任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新美术馆学》研究文辑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美术馆学与展览机制研究。


新美术馆学研究导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新博物馆学”的转向,作为博物馆分支的美术馆也迎来了其理论研究与运营实践的更新与演进。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和当代理论的发生推进了美术馆的差异化研究,前者在反思现行机制的基础上,对美术馆的历史、功能、发展方向进行了价值的重估,也为当代艺术的展示、传播和接受提供了新的思想。此次课程以“问题”、“异质”、“关系”、“逾界”四个论题为切入点,分析当代理论发展至今美术馆学研究的成果动态,并进一步思考美术馆学的对象、意义与价值。



2927E



陆思培,博士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学院,博士后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参与式艺术及生态实践。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承担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及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策划泛东南亚三年展研究展#3“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之“穿针引线”,并持续进行研究出版、项目支持及协作等工作。


关于社会介入和参与式艺术的策展:
要想充分理解和评估美术馆的公共性及参与式艺术项目,必须分析它们所处的各种关系以及它们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的教学策略是剖析美术馆工作及参与式艺术的多个角度,培养学生分析和启动项目的能力。在针对策展案例的分析和实践中,我试图将全球视角置于本地环境中,实现具有类似关切的从业者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包括学生、社会参与艺术家和其他社会实践者,如环境保护组织。本次课程重点在于反思美术馆及学院在几个社会参与艺术项目中的作用、可持续性和潜力,例如展览如何能够促进实践者的工作,并在发起新的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只是展示艺术作品。



33F72



李秀棠,哲学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博士论文《曹涵美金画的现代性》(Modernity in Cao Hanmei’s The Golden Lotus)由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出版。


美术馆与美术史研究:以“岭南画学之路——教学文献展”为例,浅谈美术馆典藏研究。阐述展览的主题选择、内容结构,举例说明展览筹备小组如何不断地推翻、改善方案,进而深化主题。从美术史研究角度,主要围绕展览中选取的代表性作品——师生集体创作的《向海洋宣战》和黎雄才先生的《武汉防汛图》——讲解搜集相关材料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一些搜集材料的途径和方法;展品的呈现方式涉及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等,还有作品与草图、素材、文献的关系;探讨怎样在一堆材料中(包括视频采访)精准地选择一些线索结合作品展示,帮助观众在视觉层面上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训练发现问题能力、选择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4405F



梁小延,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创建人之一,国际文物修护学会(IIC)会员。研究方向为油画创作、油画材料技法与修复。


典藏与展示:
主要以工作中的两个主题配合案例来介绍、分享作为一座大学美术馆库房中的藏品如何在物性上得以被收集、保护、留存,同时又在信息精神层面上被活化、拓展其存在价值与影响力。最终使围绕馆藏品的典藏与展示两个方面的工作互相成就,彼此带动,嵌入到美术馆学术专业和实际工作的框架中,形成良性运行局面。



20C91



许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研究员,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广州大学“艺术品修复与鉴藏”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在材料技法、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和艺术品保护修复开展研究和教育推广。策划“修复学堂”“理念与方法—艺术品保存修复研究展”“中法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交流展”“临山观海——广东综合材料绘画研究展”等活动。

“修复学堂”:中国文化与旅游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移动的修复学堂——广东省跨学科文化财产保护修复知识普及教育”即“修复学堂”,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联合主办,联通学界和民众的宣传、交流、教育平台。自2018年至今,通过在广东全省开展的多场巡回教育活动,“修复学堂”将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知识传播至基层单位和民众之中。

“修复学堂”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历史,修复案例分析,文物致损的成因,藏品保存知识及简要修复常识,文化财产保护意识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性的讨论等等。


1E042



李铁军,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书法篆刻研究方向,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有典藏研究工作经历。


收藏与研究:主要讲述各层面的收藏与学术研究乃至艺术创作之间的重要性与互补关系。
从个人研究李铁夫的经历为切入点,分享藏品与研究之间的案例:通过一件手稿藏品发现李铁夫与戏剧的关系,以及引发的赴美调研之旅;从一本民国期刊《艺彀》初集讲述单篇文献与材料整体性的信息落差;经由私人藏品《五祖神像》发现李铁夫晚年在上海五祖祠的一段重要的创作实践,说明私人藏品的优势;列举了多件在信札、照片、印章等藏品发现研究线索的例子,说明这些小件藏品所蕴含的信息量;通过近期参与策划的“早期粤籍艺术家留美研究展”阐述了各层面收藏的重要性、互补性。
以个人收藏为例,讲述对于收藏的态度和理解,以及从艺术实践者的角度说明个人收藏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性。



22C61



陈华辉,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丝网版画,插画创作和书籍装帧研究。


我做的展览视觉:主要介绍和分享近十年参与设计的美术馆展览视觉和相关的展览配套周边,以及各类出版物。



2699E


杨义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他的创作是在一种被标准和量化包裹下的社会现实中找寻某种脱离了标准属性和弊端但又被临时搭建的事物,从而探讨一种新的关于物的关系问题。


我在美术馆布展:通过讲述与美术馆合作展览及空间设计的来龙去脉,提出关于“设计唯一性”的思考,以一种克制的方式、朴素的手段将当代艺术的观念隐藏于展览空间设计之中。



402EB



刘子瑗,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近期合作及独立策展的项目包括:线上线下,顺德巽美术馆(2022);Estefanía Peñafiel Loaiza:只言片语,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给我一颗聪明果Knowledge Fever,北京歌德学院(2020);KNOCK KNOCK,广州画廊(2020);汲取-厉槟源个展,荷兰埃因霍芬混合艺术中心(2019)等。


大学美术馆的公共教育:
从大学美术馆的机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出发,结合国内外美术馆案例分析和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特色公共教育案例分享,浅谈新美术馆学体系下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及公共项目与策展思维之间的多向关系。

ADAC



冀然,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生,法国高等艺术研究院硕士,巴黎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馆学、国家文化战略。


美术馆理论与实务以“泛东南亚三年展”为例,分析和研究美术馆学的前沿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美术馆学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互通互鉴的学科特点。


04 考核要求

学生自由分组作业,鼓励跨学科分组,每组以平时的学术(创作)关注为例,拟一份完整的展览策划方案,内容包括展览题目、学术目的、前言和展览文案、作品图片与描述、展陈和宣传的创造性想法及展览布展图。需要有一定研究(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策划方案整体有独立价值、主题明确、展览形式创新、文案写作规范完整。



05 推荐书目

1. 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2. 王璜生主编:《新美术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3. 李军:《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4.(法)安德烈•马尔罗:《无墙的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德)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策展简史》,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15年

6.(英)阿德里安•乔治:《策展人手册》,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

7.(日)南條史生:《為當下策展》,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8.(美)托马斯•霍文:《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译林出版社,2018年

9.(美)妮娜•西蒙(Nina Simon)著,《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 时代》,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

10. 侯瀚如:《在中间地带》,翁笑雨、李如一译,金城出版社,2001年

11. 蔡影茜、比利安娜•思瑞克:《无为而为:机制批判的生与死》,陆思培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2.(德)安塞姆•弗兰克:《万物有灵》,金城出版社

13.(法)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关系美学》,黄建宏译,金城出版社

14.(美)毕晓普:《激进美术馆学:当代美术馆的当代性》,台北:一行出版,2019年

15.(日)高桥明也:《美术馆原来如此!从日本到欧美,美术馆的工作现场及策展思考》,台北:城邦文化,2017年

16. 蓝庆伟:《美术馆的秩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19DE6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群团队




上一条:作品征集 | “存真•传承——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专项展览征稿启事 下一条:游观 ‖ “尊受—走近张治安的艺术世界”导览回顾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