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尝试探讨影像及其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平等媒介”,连接起不同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个体与群体。影像媒介所带来的平等,不止因为其拍摄设备在全球的技术普及和我们深陷其中的日常生活,还因其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贡献了记录和表达的复杂可能性。本展览邀请了在中国和东南亚工作的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以参与式策展方法进行合作对话,通过他们长期在地创作的影像作品,呈现单向度的被观看的亚洲叙事之外,还有一些以往未曾顾及的微观世界或个体声音。结合不同的情境装置带来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现山海、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和其间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在展场的中间地带,还呈现了策展过程中的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参与者对于各自工作的误读、对话和理解过程,一些开放的问题结构同时提醒了依赖模糊与多义的“我们”概念的复杂性。
展厅中以亚洲南方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并不过多强调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分别,这种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和对专业中心主义的降解,是希望在去掉知识标签后,以影像作品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除了影像作品,本次策展设计还在展厅中部呈现了这次策展过程的讨论中值得分享的观点,并提供给观众加入进来继续讨论的媒介,这种参与式策展方法为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更多的“我们”创造了临时的团结空间和时间。这些对话,除了将考察创作者的思考、问题意识和视觉叙事在现场所具有的表达上的穿透性,也希望观看者可以循着感受和直觉的引导创造自己的观看线路,借由作品中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和经验,思考到底是什么构成了关于“我们”的认知,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以及寻找未来之眼的可能。









阿尔尤·达努西里
197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
现工作于雅加达
《边缘笔记》
2019年
双频影像,彩色,有声
10分钟10秒
尺寸可变
作品《边缘笔记》采用双屏影像进行呈现。左屏的素材拍摄于2014年雨季,场景是肉贩穆利亚迪先生家中,他当天没有工作,而孩子们正在家中愉快玩耍。这一素材是在当地非正式社区居民遭到大规模驱离前几个月拍摄的。右屏素材拍摄于2016年,一幅涂鸦上写着:“我们或许输了,但总有一天我们会”,但最后一句话已被废墟掩盖。这一影像是在驱逐刚结束时记录下的。
作品通过双屏影像,呈现了雅加达芝利翁河沿岸村庄(kampungs)居民在被政府以河道治理之名驱离前后的日常生活与废墟景观,揭示出在城市化与新自由主义治理下底层居民所经历的等级与排斥、治理与暴力、身份与焦虑,以及他们在被驱逐这一“戏剧性事件”中的服从与主体性。


鲍江
1968年出生于中国
现工作于北京
《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
影片一《新年好》
2008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58分钟
尺寸可变
影片二《俄亚东巴初访广州》
2024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44分钟
尺寸可变
民族志的实践宗旨是人类学者将其长期田野研究经验带给公众。传统的民族志知识生产割裂为两种专业形式:学者文本和博物馆实物。后来伴随媒介技术发展和知识本体论反思,民族志知识生产逐渐朝向多模态、多感官扩张,文本之外也开发照片、影片、装置、绘画、戏剧等模态,视觉之外也涉及触觉、嗅觉等感官。《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一方面分享本人于1998年第一次访问俄亚纳西族迄今二十多年的田野研究经验;另一方面提出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这种田野研究成果分享方法。



艾金·基·查尔斯
199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
现工作于沙巴
《路径》
2019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8分钟
尺寸可变
短片《路径》通过雅雅的视角探讨了年幼时的身份认同。她发现自己渴望拥有朋友们所拥有的某种东西,而自己却没有。而这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拉马-拉马》
2021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16分钟
尺寸可变
受传统审美观念的驱使,一位母亲精心为女儿准备即将到来的文化选美比赛,却未曾察觉女儿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未曾深思这一传统背后的动机。

何锐安
1990年出生于新加坡
现工作于新加坡
《花园中的石油城远景》
2024年
带有激光蚀刻水晶、亚克力奖杯、书籍、球形书立、办公桌椅、沙发、花箱、各种植物和壁纸的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
新加坡沿海停泊着一排排超大型原油运输船队,这一景象无声地诉说着石油产业对这座城邦国家的重要经济意义。然而,尽管这是空中抵达新加坡的访客最先看到的画面,石油却很少出现在关于这座国家的主流想象之中。自1963年全国绿化运动成功以来,新加坡更为国际社会所熟知的形象是生态环保的“花园城市”。
《花园中的石油城远景》是一件以植物为主题的石油高管办公室的环境装置艺术,试图以视觉形式呈现这一在新加坡相对隐秘的产业,并将其置于这座岛屿城市在后殖民时期通过绿化运动重新塑造的景观之中。作品提出,与其简单地将新加坡视为“花园城市”,不如更准确地称之为“花园中的石油城”。展览中精选的物品、书籍、影像与视频,展现了新加坡在炼油、储存、分销及石化产业中的角色——尽管它自身并不拥有石油资源,却凭借这些业务发展成为全球石油枢纽。
该装置以办公室而非工业设施作为布景,进一步反映了石油生产与分销过程中所涉及的“脑力劳动”形式,尤其是在20世纪后期该行业金融化之后。这种抽象化的产品创造过程的典型案例,便是壳牌公司(Shell)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发展出的一种前瞻性方法——通过构想未来的可能叙事,以预测潜在的冲击。正如壳牌前情景规划主管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所称,这种方法被称为“远见的艺术”。展览中的一系列虚构书籍便体现了这一点,它们的书脊上标注了自1989年至今,壳牌制定的不同情景规划的标题,从而揭示了石油行业在未来预测与战略规划中的思考方式。



凯瑟琳·雷·利马约
1990年出生于菲律宾
现工作于马尼拉
《我们携带的物件》
2025年
三频影像,彩色,有声
4分钟33秒
尺寸可变
《我们携带的物件》是一个多模态视觉人类学展,突出了菲律宾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在一座典型的菲律宾家庭中,日常家居用品在危机中对生存至关重要。《我们携带的物件》象征着菲律宾人在不断变化的地球环境中表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



娜塔莎·通泰
198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
现工作于日惹
《烈焰中的花园》
2022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27分钟40秒
尺寸可变
在我的新影像作品《烈焰中的花园》中,我继续拓展对米纳哈萨(Minahasa)宇宙观的艺术研究,并采用一种酷儿化的视角来理解米纳哈萨社会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卡赖。
卡赖是一种仪式,在这一过程中,米纳哈萨战士会被“披上”无形的盔甲,使其在部族战争中刀枪不入。在当代米纳哈萨社会,卡赖通常被视为一种高度男性化的仪式,因为大多数参与者都是男性部族成员。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基于研究和个人经验,将探索卡赖仪式中“关怀”概念的潜在意义。
这一仪式与服饰、符号和穿戴的概念密切相关,而米纳哈萨的宇宙神话本身就并非是一个异性恋规范的场域。因此,我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探讨如何颠覆和重构卡赖这一仪式,使其不再仅仅与攻击性和男性气质相关,而是与“关怀”与“无伤”的概念建立新的联系。



秦晋
1976年出生于中国
现工作于广州
《两个父亲》
2024年
三频影像,彩色,有声
17分钟43秒
尺寸可变
中国人,尤其是从小接受内地教育的华人,无论他去到哪里定居,都很难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会抱有一种固有的观念,一种认为家庭和服从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并且以这种观念为基础去理解世界、国家和集体,甚至于理解政府。他们会把家庭的结构关系和权力关系放大到国家、族群去,也会把管理者视为家长。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的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排序“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来源。对“天地君亲师”(天地、君王、双亲和老师)的服从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的核心。
我的这件作品的想法出现在去年,这件作品是去年8月完成的。我今年48岁,已经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早已定型的年龄,但我依然觉得我可以在这种绝对权威的价值观体系中找到一丝游离、改变和修正的空间。艺术就是个人找到这种喘息或抵制的空间的方式。我为我自己找到两个父亲,也许我还可以找到第三个甚至更多,这视乎我的思想边界去到哪里,我的认知是否需要我再接纳多一个较高的精神指引,用以平衡或者稀释甚至摆脱之前教育规定的权威的影响和控制。而这两个父亲在视频里是两只西瓜。我和这两只西瓜同行(实际上是我拎着或背着),一起上山,然后行至山顶,我作为旅者,渴了饿了需要充饥,我就用携带的水果刀把其中一只切开吃了,而另一只则被我扔了。西瓜圆滚滚,一直在山间滚动,滚至山下再也不见。
而视频的结尾,则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了同样的一只西瓜在山间滚动,以及另一个屏幕上有一个小男孩在山间跑着,一直跑一直跑,没有停歇。



邱垂珍
1978年出生于美国
现工作于洛杉矶
《回家的时间 回家的途径》
2018年
三频影像,彩色,有声
10分钟05秒
尺寸可变
该作品记录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地方(贵州省凯里市)和一种非常抽象的体验。回家旅程中的声音与景象夹杂着义务与人际关系的现实,这些因素赋予了一个地方“家”的意义。家的喜悦与负担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而这种体验往往由年龄和性别决定。随着岁月流逝,家的责任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沉重。然而,我们依然希望有一天,也希望每天,都能让家成为归宿。



阮纯诗
1973年出生于越南
现工作于河内
《如何让世界更好》
2021年
三频影像,彩色、黑白,有声
47分钟
尺寸可变
在当今全球化和西方化的文化中,视觉媒介已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我感受到抵抗这种视觉叙事权力的必要性与责任。我希望寻找一种更加平衡和敏感的方式来感知世界——通过关注声音景观(aural landscapes),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不可见的、无法触及的领域,以及其中蕴含的潜在可能性。这一探索也契合了我对“潜在性”的持续兴趣。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
1980年出生于泰国
现工作于清迈
《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
2025年
双频影像,彩色,有声
12分钟22秒
尺寸可变
《共振?存在状态与机场声音环境》是由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及其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底启动,基于团队成员十年来居住在清迈国际机场附近的经验展开。项目探讨了周边社区的听觉景观,捕捉人类活动、市集喧嚣的声音,以及因机场扩张而被围困的鸟类、昆虫及其他生物的自然合唱。
项目的中心问题是:在飞机噪声日益强烈的环境中,人们的存在状态如何?这种噪声通常因其过高的音量而被归类为污染。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索拉尤特及其团队沿跑道起降路线约10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飞机噪声并不仅仅是背景声——它在积极地改变环境,影响着日常生活的节奏。那么,周边生命是如何共鸣并作出回应的?在飞机声音的影响下,是否存在“声学共生物种”(sonic companion species)的可能性?



张静红
1975年出生于中国
现工作于深圳
《城市与空调》
2024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14分钟
尺寸可变
在以天气酷热而著称的大城市,空调早已落地生根、司空见惯,但在某些一度以自然环境优良而闻名的小城市,人们对空调的利用却正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小城里被冠名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渐渐为高楼房产笼罩和俯瞰。现代和传统建筑材料的混杂之中,人们纷纷挂上空调。但对于空调的使用,当地人还持有许多不确定。
小城居民来源日渐混杂。移民们来此的最重要理由本是天气宜居,不过有人也将外面使用空调的习惯带到了小城。当地人对于移民,一半热情,一半抵制,就如同他们对于空调的使用那样,并不彻底。
城市周遭自然物种的兴亡同样反映着某种尴尬,一度被认为可能不环保的经济作物,成为了购房者眼中的绿色森林。这些“绿色景观”,和空调景观、移民景观、旅游景观一道,令小城日趋负重。
使用了空调的原住民埋怨小城越来越热,高层楼房里的移民批评房地产破坏了当地民俗文化,外来旅游者纷纷打卡传统民居、但同时强烈要求将空调装配为住宿空间的必备……
是什么令小城选择了空调?空调带来了怎样的自然和社会变迁?用还是不用空调,人们何去何从?小城的今天是许多大城曾经经历的昨天,并以更为错位的方式挑战着未来。空调是一扇棱镜,它激发我们思考发展和建设之中的种种尴尬、扭曲、莫名,催促我们去努力探讨城市生活的更为良性的方向。



周滔
1976年出生于中国
现工作于广州
《大数据之轴》
2024年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37分钟08秒
尺寸可变
《大数据之轴》围绕着贵州山区大数据中心周遭的环境而展开,影片拍摄并没有以数据中心为主要拍摄对象,摄影机之眼更多是在数据中心所坐落的山区地形中逡巡、徘徊,将那些环绕于中心外围的、可近可远的、看似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风景和各种生命活动作为影像凝望的主体。
影片以“瞥见”数据中心内部的机房作为开始,摄影之眼既像是在不经意中巡游,也像是在有意地探测,室内的机器噪音预示着有关人类生活的巨量演算。当摄影之眼继续移动时,自然界的声音开始从外部空间涌入,我们得以开始遇见山中行走的人们,山中生活的漫游由此缓缓展开。因应山形和梯田的走势,摄影机以散点平移的方式捕捉不同空间中相互交错或平行发生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数码摄影机本身所携带的技术特性也经常面临极限的挑战,它和摄影者共同尽力纪录着倏忽即逝的日常。




(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并下载)

(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