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大德化人——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

大德化人——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


开幕时间2021年11月3日15:00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3日-11月20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1号厅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

张彤云、梁器奇、袁浩、李汉仪、吴华先、梁世雄、邝声、郑爽、郝鹤君、廖慧兰

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李劲堃
工程实施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工程策划和主持人

梁江
项目统筹

许珍
项目助理

黄富源、王琳

前言


广东美术“987口述史”项目启动以来,获得了美术界上下及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关心和支持,工程在疫情防控等不确定因素制约下仍按规划努力推进。近四年来,已完成约60人的采录工作,这是第二次汇报展得以举办的厚实基础。


在我国,口述史的传统可上溯至鲁国史官记录而成的《春秋》。上世纪50 年代曾有“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书写热潮,而釆用的方法,很长一段时间都归入“社会调查”或“田野调查”之类。近一二十年来,口述史学科崛起,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边缘性,基于对过往事件亲历者的采访以求重建更真实的历史。这样一种引人关注的趋势,表明当今的历史研究已从文献、文物求证为主扩展至更广阔的视野。


广东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潮流中心,近现代美术的史学资源丰厚。而其如何抢救、发掘、整理、保存和利用,则是当今美术界和学界急迫的课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甫建立,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之下很快推出了“987口述史”项目。留住历史,留下鲜活的、有温度的美术史料,这是我们这几年来首要的工作目标。


作为一个后起的学科,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间文化等领域的口述史采录已取得可喜成绩并积累了经验。而对于美术门类,并不能直接搬用非遗、民俗等口述史规范和操作方法,需依据其视觉艺术的专业特征、美术创作的内在规律、美术发展的历史逻辑等,有针对性地另行制订符口述史规范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广东美术“987口述史”是先行者、试水者。我和同事们在力推这一工作的几年里,已举办了规模不等的七八次公开展示,希望听取改进意见,为下一阶段工作积聚有益经验。这,也是此次汇报展所本之主旨。


李劲堃院长在上一次汇报展的前言中说,大德化人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而高尚的传统。德行高尚者感染人、教育人,这是广州美术学院校训“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依据。自1953年中南美专创建以来的68年里,广州美术学院一轮又一轮前辈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为本院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展览虽只是呈现了若干案例,但表达的则是后学晚辈共同的景仰和感激之情。


梁  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2021/10/24


【艺术家访谈录】


张彤云

与艺术结缘无悔今生

1951年至今,五十多年与绘画艺术结下了生死不愿离的情缘。近六十年我圆了自幼喜爱画画的梦,我用自己的画笔表达了我对祖国、对创造世界的劳动、对劳动者的人民,对他们的激情。对我关爱的学生们我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们筑就了造型艺术基础的平台。他们经自己努力,在美术不同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了我作为人师的最高回报。看着他们从稚嫩到成熟,当他们毕业了,得奖了,成名了,听着那迢迢千里外长途电话告诉我:谁都可以忘记就是不能忘记您。当再见面,仍像几十年前一样,亲切地、恭敬地、甜甜地叫你“老师”时,这份情真与意切是千百万金银珠宝物质财富换不来的。“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艺从教半个多世纪,深深体会这是至理真言,它引导我朝这方向努力,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我今日感到无悔今生。

张彤云 《孔雀毛与罐》98×89cm 布面油画 1994年



梁器奇

创作没有用过一张照片

西方油画一直到表现主义以后的作品,我都看了很多,对我都有影响的,但是我真正接受和采用的是马蒂斯。在西方,你比如说梵高、塞尚、马蒂斯,我都要研究;甚至表现主义克里斯多•安、罗尔夫斯,我都有学习,但是我不能采用它。因为它距离我们中国的一般欣赏水平太远。梵高的也绝对不能模仿。我觉得马蒂斯用笔的灵活和色彩能接受。在中国比较现代的林风眠、颜文樑、刘海粟等,我真正受影响的是林风眠比较多。因为刘海粟我也不懂,徐悲鸿的我不太学,因为他那套太难。你还问我当时受什么启发?当年丰子恺提出“艺术修养是基础”,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我为什么学画都有关系。

梁器奇 《小鸟枝头唱海棠 》 67×64cm 布面油画  1999年



袁浩

跟马克西莫夫学习绘画中感情的厚重和浓度

“马训班”毕业展是在中央美院展出,一个人展两张。我拿了两张,一张是《长江的黎明》,还有一张是《长江的风景》,是小一点的。因为我经常过长江到汉口去,武汉三镇,有一年冬天,带学生到工地,我就选择了这一个工地,是汉阳在修汉阳大桥。其实汉阳到汉口之间距离很短,说是可以实践,就带着我的学生蔡克振他们下去了,那时候是零下四度的天气,我们住在帐篷里面,我觉得艰苦能够锻炼人。所以我们学马克西莫夫不完全学他画画的技巧,还有学他感情的厚重、浓度,为人民欢喜。现在我一看到那些速写照片,就很有感触,特别有时代的气息,而且我采取的色调、笔法、手法等等都不是很高调的,是比较宁静的,在平静中看到它前进的脉络。

袁浩 《壮志凌云》212×198cm 布面油画 1972年



李汉仪

在华南文艺学院学习雕塑

(选择专业时)确实有个现实问题,经济没有来源,我父亲去坐牢,我母亲自己都顾不了,怎么可能有钱给我呢?我想经济条件那么差,算了不考油画了。我最喜欢油画和雕塑两样,雕塑、油画我都觉得有种神秘的感觉,是怎么搞出来的呢?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雕塑也是,怎么能够做出来的呢?因为学雕塑不用钱,石膏粉是学校给的,泥巴不用钱。学油画就不得了,要好多钱。没钱。我在文艺学院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有一个水彩画箱,我都没钱买,就拿个画板去画水彩。人家都是有个水彩画箱,里面放颜色什么东西的,我没有。那个时候经济比较艰难一点,所以选了雕塑。

李汉仪 《阿诗玛》 30×31.5×62cm 石雕 1977年



吴华先

用电脑画画

有个机器人画家小冰,它画了几幅画参加展览,一般的人几乎看不出来哪幅是机器人画的,哪幅是画家画的,所以,数码绘画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画种?很难预料。但是我相信将来有一天,它会有一个革命化的发展,因为它非常有利于普及,也会大大普及的。以后5G普及了,信息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一步之后,会促使更多的人尝试。目前华为在数码绘画方面的研发,还有一定的空间。我目前主要是用苹果iPad,它有一个软件叫SketchBook,翻译成中文就是速写本。我平常画画的软件叫Procreate。这个软件很好用,画起来相对自如,我想,我会一直画下去的。当然,我现在年纪关系,今年90岁了,这个任务或许要在下一代才能完成。

吴华先《秋山》114×77cm 丙烯 2000年



梁世雄

中南美专彩墨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

(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实际上当时没怎么上课,都去土改了,土改回来就去了武汉,1953年到1956年毕业,本来他们要派我去留学,去波兰学陶瓷,我对陶瓷不感兴趣,另外,学波兰语也不好办,学外语,我就很怕,后来怎么办呢,我说我喜欢国画,当时关老黎老也想我到彩墨画系。当时是叫彩墨画系,认为“国画”的名字是落后的,所以成立彩墨画系,他们要我去,我就去了。我们是中南美专第二届,第一届读两年,我们读三年。我们三年级的五个班,甲乙丙丁戊。我是甲班,陈金章老师是乙班,还有丁班,戊班。毕业后,一直留在国画系。

梁世雄 《深谷晨曦》 130x68㎝ 纸本彩墨 20世纪60年代



邝声

能有地方吃饭住宿,是关山月的功劳


这个(华南美术供应社)解放初是很需要的,画牌楼、画领袖像、画宣传画很需要。所以集中了十几个画家在那里。后来就取消了。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三个人就拿着社长的介绍信找到关山月,他接待了我们,他问,你们几岁啦,读书怎么样啦?想了一下,他说,让你们做杂工——扫地、倒水那些不行,你们继续读书吧。我们说就是(因为)没有钱读书才来工作。他说,是这样的,我们这个学校(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是政府办的,不收学费,而且吃饭住宿都包了,每人两套服装。我们说这么好啊!但我们不知道考不考得中?他就告诉我们要考什么。结果(得知)没有我最怕的英语跟数学,我就答应考了。那时候,我们那个机关已经拆了,没有地方住了。他说你们先来这里住,先来这里吃饭,我们三个人又不是学生,又不是职工,能有地方吃饭住宿,是关山月的功劳。过了几个月(就)考试了。那时候是解放初,考这种学院在学历上没有很多要求,工作一年多就算是你的学历了,有相当程度了,可以考。结果考了政治、历史、绘画,这几门,我们三个都考到了。我们实际上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画画,因为这个地方有出路,有饭吃、有地方住、还有衣服发,肯定来了。就这样(我)进入了文艺队伍。

邝声 《红藤椅》 70×70cm 纸本 20世纪70年代


郑爽

跟随李桦、古元、黄永玉先生学版画

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接触版画,一开始刻木刻以后,就非常有兴趣,用刀子刻了以后印出来的效果,太好玩了!如果不印出来,你完全想象不出来这张画会是什么样子的。给我们上版画课的,当时都是我们国家最有名的版画家,像李桦先生、古元先生,还有黄永玉先生,这三位是教我们专业课的,是我们国家最有名的版画家,我觉得学起来非常有趣。


我们学过木版、铜版、石版,木刻有油印和水印,水印在当时还比较少,而且其他院校还没有上过水印课,我们是第一届上水印课的,最早的水印课是古元先生教的,古元先生做过一些水印。我做了以后就觉得非常有兴趣,对水印木刻非常有兴趣,这样一做就做了几十年。


古元先生对我的影响最大,黄永玉先生他的画我也挺喜欢,但是他太聪明了,我觉得我跟不上他的思路,他比较装饰这样的。李桦先生比较理性,而古元先生的画比较抒情,我觉得我更接近古元先生的画,所以我最后选了古元先生,在毕业以后,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古元先生工作室。

郑爽 《南国初夏》 38×37cm 套色木刻 1982年


郝鹤君

乡愁

乡愁。我的家在太行山往西的晋中平原,每天上学、放学都看到它。后来去了武汉,晚上做梦老是梦到家乡,老想回去但没条件回去。后来父母不在了,虽然经济条件许可了,但回去没落脚处也就没意思了!所以那时我在河南画《北望太行》时,画中的云彩都是往家乡的方向飞,我的心跟着往家飞,但心却是空荡荡的!


有人讲过:“什么是故乡?就是小时候想离开却离不开,老了想回去却又回不去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故乡。”后来带学生去吕梁写生,火车经过榆次,看到地里的庄稼,闻到泥土的清香,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种乡愁,这种故乡情结,一直埋在我的心里深处。

郝鹤君 未命名 42×42cm 纸本彩墨 2021年


廖慧兰

做雕塑会忘记痛

我有一个教训。有一次,我的雕塑在重型机械厂做,做完以后,有个工人就好心帮我打磨,眉毛很有性格,竖起来——给我打掉了,你说心疼吗?

从那时候我就决心,这种工作,特别脸上的东西,不给工人碰,我自己来磨。那么这个雕塑大概3.1米高,最高的头部是我来统一的。你知道我腿不好,拐杖、轮椅出门,但是我觉得要把它完成,亲自把它完成。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十九、十八世纪的文字资料也看得多,然后听也听得多,杰出的人物形象也多,还有我人物头像的功底比较好。我那个助手是刚刚雕塑系毕业的,应该是身体不错,体力不错,也肯干,但是那种对人物的深刻那一面认识就不够,所以我怎么都要爬上去,但是做雕塑真的会忘记痛的。

廖慧兰 《乡村放映员》 126×115×192cm 铸铜  2012年




注:转载自公众号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上一条:万千纷至:广美美术馆年度馆藏研究大展即将开幕 下一条:展览预告 | Estefanía Peñafiel Loaiza:只言片语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