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开幕,此次展览是对三年来持续性的“泛东南亚研究序列”展览及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展览分为:特别展版块、“博物之知”版块、“序列研究回顾”版块、“向雨林学习”版块。特别展版块邀请了来自泛东南亚区域的国际、国内青年艺术家,展出其近年来围绕区域内相关历史、社会、文化等相关议题所进行的持续性艺术实践。除此之外,该版块还特别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和离散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参展,他们作品中普世的人文关怀与精神述求,提示了从早期全球化到后全球化时代,对于世界艺术的理解,早已超越静态的以区域划分的艺术发展史框架,呈现为更加流动的、复杂而混融的多重共生状态。
特别展版块
/展厅/
1、2号厅
/艺术家/
赵与林、潘涛阮、席华、林植
陈嘉璐、朱湘、许培武、麻剑锋
杨健、马海蛟、彭文彪、一米
/策展研究员/
陈晓阳
/助理研究员/
骆钰槟
《我想带你环游世界》
赵与林
《我想带你环游世界(I Want to Bring You Around the World)》由夫妻艺术家赵与林所作,分别是赵峰和林惠义。
自2010年以来,他们一贯采用统计、数学和计算技术的方法以解决全球问题。
通过类型学、摄影方法,他们的项目由经济学、公共政策、媒体的学习背景驱动,并通过与这些领域的专家进行持久的交流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他们曾在联合国曼谷会议中心举办个展,并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和米兰三年展等多地展出。
这组照片拍摄于1993年正式开放的北京世界公园,同恰好相差一年开园的深圳世界之窗一致,作为90年代走向世界之潮流的产物与回忆。
作品灵感源自艺术家儿时的遭遇对艺术家本人及其母亲造成的不同影响。他们发现记忆的概念是模糊的。尽管科学家仍然在不断地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运作,但是在一方面,记忆是完全个人化的。你所记得的永远不会是另一个人的记忆的摹本,即便身处同地、同时也是如此。我们都会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即使作为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身为父母,他们想给孩子指明方向,想给他们展示尽可能多的东西,解释尽可能多的理论,分享尽可能多的趣闻轶事。正如墙上这段文字所说:
给你带路。
让你看到光明。
让你知道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让你明白我们能做的一切都有一个上限。
但是,人造的天花板也可能被打破。
我们想永远牵着你的手。
但我们不能。
《“一个孩子”系列》
林植
说到林植ONECHILD风格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7年,那时他大学一年级。
他萌生了写一本关于80后一代的小说《一个孩子》。小说里的人,热爱摇滚乐,热衷于亚文化,喜欢独立思考,都是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年轻人。然而文字并未能满足他的表达,便开始在笔记本上绘画,这便有了ONECHILD最初的卡通形象。小说在2011年截稿,然而绘画上的表达却从此开始,他在生命中体验时间空间人物产生的触动,这对于他作品来说是一种维度的投射,ONECHILD是他的替身,抑或是影子。生活中的物质与情感碎片,宇宙的神秘与好奇,社会的多元意志,信仰的根源与重塑……都以高于文字的诠释出现在他的画面中。画面表现游离于0与1之间的维度,你无需知道答案或是意义,此时他是一个孩子,只是一个孩子,给你带来凝神的瞬间,或是某一种久违的纯粹与共鸣。
《金枕之屋》
席华
榴莲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特有的水果,艺术家将它称之为“大果”。因为榴莲独特的外形和浓郁的气味,人们对它爱恨交织。而榴莲的多元与复杂,似乎可以映照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复杂关系!
《金枕之屋》试着将榴莲的这一特殊性进行扩展式的放大。比如,屋外的榴莲刺采用了交通安全锥的形象,虽然夸张,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与关联。
《金枕之屋》的外部和内部,虽然长着尖锐的榴莲刺,看似危险,但这些利刺却是用人工橡胶制成的,轻轻触碰它不会有伤害,甚至还有Q弹的趣味!屋外榴莲刺散发出的淡淡的橡胶味也许会让你感到空气有些异样;而屋内浓郁的榴莲香味却令人兴奋!
正是这种视觉与触觉与嗅觉、屋内与屋外之间、锥与针之间、材质与内容之间的钩联与反差,构成了这件作品有意思的地方。它像是一个街边店,又疑似一个出租屋、交易场,一个微型哨所,亦或是边境检查站。屋内的物品、图片、油彩丙烯绘画,会让进入者产生诸多联想:关联的和不确定性的。
作品隐喻着现实、呈现着东南亚及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问题和矛盾!当然,也有榴莲飘香,皆大欢喜的时刻!
《一个潮汕家族近一个世纪的跨洋经历》
许培武
艺术家的出生地潮州龙湖古寨,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古寨内“三街六巷”的100座大宅院迄今保存完好,体现了宋、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于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艺术家所属家族的大宅院建于清末,是祖父的祖父早年在南洋挣钱回来盖建的。而艺术家的祖父1936从龙湖古寨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海岸,与泰国交界的吉兰丹州谋生,1938年他的祖母带他父亲、三姑也到了吉兰丹。父亲早年创办了一个小商铺,取名“成发号”。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回国了参加解放军,转业后当警察直接退休,1992终于有机会到马来西亚探亲。他创办的“成发号”在祖父、二叔的经营下成为多地华人经营的最大超市。我有5位叔叔,2位姑姑分别生活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吉隆坡、柔佛、槟城和新加坡。三叔1958年回国读大学,成为一各教师。四叔在国内改革开放后回国经商,现在长住上海。
2006年,艺术家应《生活》杂志约稿,从家乡龙湖古寨起点,沿着祖父,父亲当年的足迹,前往马来西亚拍照家族故事。而这边墙上即是这些来回路径的地图呈现。
《物联网》
杨健
数据侦测和传输设备的小型化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都极有可能在很近的未来连接上网络并不断的向终端发送它收集到的信息。因此我们的私人生活将越来越透明,面向我们希望和不希望面向的所有人或机构。植物上网是对这种未来的滑稽的预告。
《金枝岛》
麻剑锋
麻剑锋擅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素材进行创作,通过︎型︎拆解︎组合︎的手段打乱材料及︎其中固有元素的秩序,以绘画装置的呈现方式,制造出混沌而充满歧义能量的戏剧化场域。2019年艺术家去到马来西亚婆罗洲“金枝岛”,参与为期一个月的离岸驻留项目。此次展出的影像是在岛上工作生活的一些记录。
《彩云追月》
彭文彪、一米(卤味高清频道成员)
卤味高清频道始于2016年8月,是彭文彪、一米、李冠廷、陈诗颖、陈恒春、冯毅智六人组成的艺术创作小组。成员均来自广东,受粤语和珠三角流行文化影响,相信社会现象和个体经验中蕴藏着时代特定的基因信息。艺术家糅杂了这样一些信息,将之重构出不同的叙事,通过录像、插画、文本等形式,让这些信息重新回到观众的视觉经验里。
《彩云追月》聚焦顺德制衣厂女工阿云的恋情,衣食住行等文化象征性元素建构出阿云对于“异乡”的认知,而“异乡”与“家乡”的界线却在阿云渴望被认同的尝试中逐渐瓦解。
同样模糊的边界还有互联网世界与流水线工作日常。刷短视频成为阿云消遣休闲的选择,不同于流水线上枯燥乏味的生活,短视频中有山有景有鸡汤。云端的生活让阿云获得认同,甚至些许飘渺的优越感。阿云在线上精心运营她对生活和自我最积极的投射,同时被杂乱信息的投喂和反塑造,产生对错位现实强烈的疏离感。作品浓缩了阿云的生活点滴,是阿云对于文化与边界建立的参照系统,以此反观具有社会共性的现代症结。
《不是。是真实的反应》
马海蛟
《不是。是真实的反应》是“风景计划”的首部作品,作者在影像中描绘了三个人物,逃逸士兵,年轻女子和心理医生,在他们的交叉对话中,诠释了各自生活的状态,人格的妄想,以及对于熟悉的厌倦和对于未知的希望。
这些情绪源自2014年初作者先后在中国东北与印尼巴厘岛旅行中所拍摄的风景片段,最终将人物影像与风景影像分屏并置,构成作品。
“风景计划”是马海蛟的一项长期个人创作规划,以1-2年为间隔周期进行创作。
在2014年,他完成了这一计划的首部作品《不是。是真实的反应》,这一作品以他个人在中国东北和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旅行中所拍摄的风景影像为气质基调,再进行室内人物影像的剧作化拍摄,最终将即兴拍摄的风景影像和再创作的影像并置,作为此作品的展示结构。此后,2015年创作的《说谎的梦,说梦的谎》以及2018年创作的《快乐区域》都是在“风景计划”的构架中继续延展所完成的作品。
作者形容这一工作方法如同画家日常感性的速写,再以此为素材或依据,回归工作室创作正式的绘画作品。在创作结构的层面,他思考的是如何将日常旅途中获得的图像转化成一件影像作品,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从日常旅途中寻找创作线索的问题。
《姑婆芋》
陈嘉璐
姑婆芋,植物,常见于室内、城市绿化带、野郊和山林,喜阴凉湿润,耐干旱,极易生长,经常在没有种植的情况下自生长而出。因其外形与芋头非常相似,却有毒性,人若误食会中毒,触碰其汁液会致皮肤搔痒红肿。
姑婆,对父系宗族的女性长辈的称呼。亦有指未婚的、离群的、具有“威胁性”的老年女性。在西江沿岸,有时自梳女被称为姑婆,在珠三角亦是对自梳女的其中一种称呼。自梳女集聚的房屋,被称为“姑婆屋”。
《谭金娇消失在大亚湾》
朱湘
谭金娇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香港工商日报的一篇报道中。以“海盗皇后”新闻为基础改编的文体在延续,国内外的受众从新闻报导移情至历险故事。在同一时期被称为“海盗皇后”的女性,只有谭氏的样貌、形象是缺失的,艺术家真人身体比例制作女海盗谭金娇的砂石雕像呈现的与海洋相关变异:残缺的、不完整、变异的局部,附着砂石形态的贝壳、海螺、蚝壳、珊瑚、寄生物藤壶……它们像沉睡在海底的不可名状之物,犹如投射了人类的过剩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