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开幕式暨开幕论坛

6235C



01

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 #1

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开幕式暨开幕论坛


展览时间

2025年3月20日-5月11日


展览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7-8号厅


开幕时间

2025年3月28日15:00


论坛时间

2025年3月29日8:30-18:00


策展人

陈晓阳、熊迅


参展艺术家

艾金·基·查尔斯(马来西亚)

何锐安(新加坡)

阮纯诗(越南)

娜塔莎·通泰(印度尼西亚)

秦晋(中国)

周滔(中国)


参展人类学家

阿尔尤·达努西里(印度尼西亚)

鲍江(中国)

凯瑟琳·雷·利马约(菲律宾)

邱垂珍(美国)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泰国)

张静红(中国)


02

论坛背景

Forum Background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20至2023年间开展的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通过“展览流”模式和去中心化的策展组织方法对三年展机制进行创新性实验。该项目以七场专题研究展与终期综合展构成阶段性探索,在区域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策展的交叉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包括学术论文、出版物及跨学科课题在内的系列成果。


基于前期实践,美术馆已于2025年初启动了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热带眼”。作为三年展的首个专题展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邀请12位国内外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展开合作,聚焦影像媒介在跨学科对话中的可能性。该展览将于2025年3月28日开幕,并于3月29日举办开幕论坛。展览与论坛试图通过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互动,探讨视觉语言在文化阐释中的边界与潜能,为区域性艺术研究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03

主题阐释

Thematic Interpretation


当代影像实践日益成为跨学科对话的焦点,艺术与人类学的交汇为区域文化叙事提供了新方法的可能。本论坛以展览“‘我们’的目光”为研究场域,探讨两种学科如何通过对话性协作突破单一视角的媒介研究所带来的局限性,重构更具批判性与包容性的视觉阐释体系。论坛的核心命题在于:当艺术创作与人类学研究以平等姿态共享田野资源与表达策略时,影像能否成为松动专业中心主义边界和意义生成的媒介?


影像的媒介特性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暴露学科范式差异,如实证性与虚构性的张力,也提供协商矛盾的界面。论坛将围绕两组核心议题展开:其一,跨学科方法论的互渗如何挑战传统知识生产的权威结构?其二,影像的流通与接受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文化民主化诉求?通过分析艺术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协作实践,我们试图提示:学科边界的模糊并非消解专业性,而是为多元叙事共同体的生成开辟实验路径。展览中“艺术家-人类学家”合作项目表明,影像作为兼具实证与虚构特质的媒介,既能够承载人类学的研究功能,亦可激活艺术的语言实验。其核心张力体现于区域文化的交流联结、知识生产的公共转向以及跨学科协作的范式创新。论坛将以此三重维度为基点,审视影像叙事如何通过学科对话重构自身的话语坐标。


04

学者嘉宾

Invited Scholars and Guests


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索拉尤特·居伊泰国人类学学者,作家,清迈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系助理教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凯瑟琳·雷·利马约,菲律宾纪录片导演,视觉人类学学者,“‘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艾金·基·查尔斯,马来西亚电影制作人,“‘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马立安,美国人类学学者,深圳“握手302”发起人。

张静红,中国人类学家,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鲍江,中国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2018 - 2023),“‘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刘鼎中国艺术家,策展人,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策展研究员。

徐冠勉,中国历史学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常悦,中国历史学学者。

熊迅,中国人类学学者,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策展人。

何锐安,新加坡当代艺术家,“‘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刘烨,中国学者,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博后研究员。


郭建超,新加坡策展人,艺术史学者,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前馆长,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国际顾问。







秦晋,中国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参展创作者。








王璜生,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陈晓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策展人。











邓启耀,人类学家,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学术顾问。












陆思培,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冀然,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05

论坛日程

Forum Schedule


论坛开幕(8:30-8:40)

幕致辞:王璜生

板块一(8:40-12:00):方法的交织











板块主持:陆思培


嘉宾及演讲主题:

1. 鲍江多模态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亚纳西族田野工作》

2. 凯瑟琳·雷·利马约生活在人类世:记录一个不断变化的星球上的生命》

3. 常悦《从“丛林战场”到“民族符号”:20世纪越南美术中的热带战争意向与本土文化重构》

4. 秦晋《关于影像创作----我的三个观察样本》

5. 何锐安《石油的(不)可见性》

6. 徐冠勉《如果我是水牛,而你们是人类:糖廍图背后的一场热带多物种勤勉革命》

7. 评议嘉宾:邓启耀

板块二(13:00-17:50):意义的流转

板块主持:熊迅


嘉宾及演讲主题:

1. 郭建超《艺术与人类学: 制度框架、知识生产与流通》

2. 索拉尤特·艾梅亚尤特《从天空到街头:艺术在泰国政治格局中的变革力量》

3. 张静红《“盖房子”:从文字、影像到装置的人类学探索》

4. 艾金·基·查尔斯《作为原住民艺术家寻找自己的声音》

5. 刘烨《距离与差异中的(自我)知识》

6. 马立安《物·流:食物的流动与大湾区的文化认同》

7. 刘鼎《艺术实践中的文化研究》

8. 评议嘉宾:陈晓阳

论坛闭幕(17:50-18:00)

总结致辞:胡斌


06

论坛组织

Organization of the Forum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


总顾问

范勃、蔡拥华

学术顾问

王璜生、胡斌

项目策划

陈晓阳、洪荣满

项目统筹

冀然、赵凡、王秀媛

工作团队

陈华辉、刘子瑗、余爽


上一条:Exhibition Opening and Forum of "Our Gaze" 下一条:论坛预告 | 数字艺术产业创新论坛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