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在线城镇化:中国乡村转型中的在线服务

在线城镇化:中国乡村转型中的在线服务

Online Urbanization: Online Service in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按语

本次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跨区域文化与艺术交流系列讲座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晓阳主持,李孜博士主讲,为我们带来关于“中国乡村转型中的在线服务”的相关内容,本次的讲座从数字平台方面政府与社区如何联动、作为艺术行动者如何参与这个城乡建设到变革的方面展开并探讨,当我们置身于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对“中国乡村转型”这一主题会有怎样的思考,个体角色在实践当中会有怎么样的理解与感受。

讲座回顾

李孜博士就“目的”、“背景”、“调查问题”、“结论”和“成果贡献”这五个方面展开了对于中国乡村经济转型与数字化建设的讨论。

首先,我们跟随着李孜博士的阐释将目光聚焦在巴厘岛,巴厘岛作为荷兰人的殖民地,岛上却仍然留存着印度教的传统,而原因就在于当殖民者登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当地人民奋起反抗,甚至会以死明志,以至于岛上的原始宗教并没有被合并或蚕食,到如今仍是个文化高度自治的岛屿。放眼今天,巴厘岛已然成为东南亚印度教的文化中心。

这种现状其实也来自于开发方式的适应与转变,正如李孜博士所说:“东南亚建设到了数字化的其中一个进程,这也会影响到城乡建设的过程,而在城乡建设的进程里,数字化、地方文化以及地方的社区建设会影响他的公共产品,最终它会变成一种非常有趣的模式,而巴厘岛在发展中把宗教融入背景并开始发展文化旅游。”因此,当地政府与开发商发掘到巴厘岛核心文化在于宗教,于是在做社区建设的时候极大保留了宗教的原有背景例如“瑜伽”、“礼拜”等(习俗)。

而巴厘岛发展出的新型沉浸式旅游项目,与科技社区一同作为一种契机,使得巴厘岛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成为了区块链体系在亚洲的中心,在岛上(人们)可以直接使用比特币结算,很多国际企业诸如谷歌和亚马逊等,将巴厘岛选为入驻亚洲的第一站。

因此,很多创客选择在巴厘岛工作,就是选择其中全新的一种企业方式,例如上午工作,中午去冲浪或者祈祷,然后下午边喝下午茶边工作,晚上再去参加Party。这使得巴厘岛可以成为类似加利福尼亚硅谷的一个创客商业地区,以至于巴厘岛的人均GDP和生活水平与它的首都雅加达平行。

而这种在巴厘岛北部发展出的一种专业的、系统的社区模式,李孜博士早在2014年时,就已在中国内陆进行探索,在小村子里进行相似模式的社区建设,比如将农产品投放到网店销售,并探索新型的旅游方式;同时为避免发生在丽江错误的反面教材,不去干扰社区本身的自我发展;邀请客人互动而不是引导客人一味的消费。将精力放在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对接,并关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李孜博士的体验中,彝族村落里手机信号较弱的条件,反而促成了一种无网络的当地生活体验,让客人与家人朋友一同体验原始生活,并专注于将彝族极富格调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客人。

讲者分享的案例图片

李孜博士谈到“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的接触方式就是尊重他们的信仰,同时作为第三方帮助他们。(我们)和村民打交道,和政府打交道,让他们有信心理解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和魅力,然后我们一起手把手地共建(社区)。”

对此,讲者更深一步地提出一个问题:怎么通过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平台的突破呢?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大公司做品牌来推广,才能找到这个客户的局限。同时它的资金流、物流需要一个大公司来操盘,这就是万达以前的模式。”

就如现在小企业跟客户之间可以直接形成的一种网络,但是,我们对这种构造方式需要重新探讨,而这个探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我们传统城市化的回顾。在此,李孜博士为我们总结了三个要点:

第一点:实践者在对待巴厘岛上的岛民的方式上,首先需要岛民们受到尊重,并让当地居民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助力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

第二点:我们需要正视成熟的非正式主体市场带来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矛盾。

第三点:在我们实践的同时,需要关注和应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状况。

李孜博士为观众讲解运作模式

在实行过程中,实践者同时也会面对与地方政府支部的债务不适配的房地产的问题等种种政策问题。因此,在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当下的危险时刻,中国乡村乡镇政府的层面参考巴厘岛与永胜的模式是非常可行的。在该模式中,我们同时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尝试通过数字化来完成对新的模式进行探索。

“所以我们打通城乡各个资源对接,这应该是阿里的“一揽子”数字服务,把整个乡镇信息化。他在现场就是用最快的商业服务的手段和当然包括伊利部分的公共服务,还有数字政府。但是这个(服务)还是建立在商业数据和商业形象(的联合),迅速的让这个城市和乡村的公共设施能够相对平衡的运作,也能够在城里运用。”

遂昌的乡村数字经济服务模式(由李孜博士制作)


在中国,作为基层的乡村或者乡镇治理机关,它们不应该简单地被认定为政府机关,而是需要在于发掘当地本身的价值。通过放眼我们相关的文化艺术,还有商业的发展机遇,这些事物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方式转接于当地居民,这就是当地社区发展的根本。

李孜博士解释到,彼时的土地财政有所不同,土地财政是由政府所主导,并形成当下的乡镇集市和县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企业在乡村的发展方式或许需要一些转变,便是尝试去认识这些地区中最具有活力的创新发展的方式。在运作方式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网上卖货视为唯一的切入口,我们需要进入一个在线城镇化,以城镇化作为新型化电商的体系,它不只局限在淘宝,还需要囊括其他的业务,包括IP。

李孜博士在现场为观众分享的案例

最后李孜博士为他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如果你能够进入市场并深入理解,去了解一种数字时代下的内涵和外延。它们面向的不是简单的学术研究,而是看到背后都是极大的商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产业配套(方式)。我认为这种契机带来新的一种服务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而不是把它变成固定现状为基础之上的把控。我们可以称之为人与技术合一,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数字化发展,而不是打造一种把人取而代之的模式。”

相关文章:

在线参与:重塑数字时代的空间认同?https://mp.weixin.qq.com/s/eTa2dHihJksHDFzSE2O0SA

现场观众提问

01

问:请问您认为面对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的模式会不会在沿海省份的农村发展得更好一些呢?因为例如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类似成功的例子比较多,但是内陆的例子却鲜少有人听闻,请问您这里知道关于内陆成功的例子吗?

答:实际上是这样的,数字化作为一种手段,它必须根植于本土的组织模式以及产业基础,比如陇南在网上直播卖农产品,那么陇南有他自己的产业基础,还有刚刚讲的永胜县那个小村,可以有便捷的交通直达,还有彝族本身的独具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吸引游客,线上商业化特别成功的还有李子柒,所以实际上与地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关联不大。我们在物流体系上是有一些局限但是实际上可以以更新型例如线上短视频、电商的方式来进行城乡对流。比如在越南,他们的交通也很发达,城乡之间的交流也十分紧密,台湾的宜兰他们也在尝试做淘宝村。总之就是一句话,立足于本乡本土的人的关系、组织方式,遵循资本的逻辑和他的产业根基他还是很有可能做出来的,只是你可能要另辟蹊径。

02

问:如何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与中国的乡村转型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参与其中呢?

答:数字企业花了很大的本钱,像阿里间接投入了两三百个亿的融资把城乡的数字基础给打好所以我们的艺术与这种趋势相结合。我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我在欧洲美国东南亚都待过,我认为这个东西是特色我要找到我作为一个设计师以及艺术家的角色找到我的受众,研究大量的设计与调节,当设计师、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的朋友问到如何怎么参与。很简单,大家了解自己的市场明白政策导向的环境以后,就可以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供应链里面寻找自己的位置。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数字企业也在招乡村产品执行者,如果你已经做了几年与乡村相关的工作,那你被招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数字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高校的教育与数字企业需要的模式是完全脱节的,实际上对于我们传统的美术我们还需要去重新地理解一下,到底我们这些企业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去找到我们在供应链中的位置,我希望我们在未来作为设计可以引导,因为在不同的背景下我们的关切点不尽相同遇到很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原境(Context)并将艺术融合于当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相关专业的半壁“独角兽”企业都在阿里,艺术文化的创造在未来是很好的,我个人希望未来我们越来越多数字独角兽企业的合伙人。我们认为未来乡村的资本化,就好比巴厘岛不是单纯通过卖地换取租金的方式,而是直接面对客户(进行生产劳动),这是其一。而我们中国的农民更有家族的运行模式经商的头脑,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一方面,这是其二。以及最后,很多的案例也在告诉我们,中国的乡村是可以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经济发展模式。

03

问:公共艺术是如何在乡村城镇化与电商的运营中作用的呢?存在空间与目的是什么?

答:数据化时代的专业界限已然有所模糊,由此,我们首先要暂时地超越专业,要去参与才能找寻到自己在环境里的位置。


04

问:如何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呢?

答:数字企业特别看重与高校的链接,甚至开设通史课,而我们通过艺术的培养,在世界中找到我们的位置学也得以尝试利用高校的平台突破他的短板。

陈晓阳老师补充:网上有很多公共课和很好的学习资源 ,主动去学习的时候其实能发现更多的资源。我个人认为美术馆是个很大的能动空间 ,多听美术馆开设的公共讲座把僵化的思维打开,这样更利于培养跨学科思维的眼光。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传播教育部

项目负责:王秀媛,刘子瑗,杨柳,余爽

撰稿人:杨安琪

上一条:讲座——跨区域文化与艺术交流 | 熊迅:返景入深林——视觉人类学与影像互动 下一条:“泛东南亚三年展”研究型策展系列讲座#1|动情:1949后当代情境中的艺术实践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