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写真 || “向上向下的民间和美术”学术季国庆专场导览

2024 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以 “向上向下的民间和美术” 为主题,于 9 月 10 日至 10 月 23 日举行,本次学术季涵盖三个精彩展览。10 月 6 日下午,“向上向下的民间和美术” 学术季国庆专场导览活动在美术馆圆满举行。策展团队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视角,为观众深入解读作品,剖析策展理念,讲述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



文末有彩蛋哦!






活动介绍



侯俞伊 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助理研究员


1D23D

策展人侯俞伊首先向各位前来观展及参加活动的观众致以热烈欢迎。她对本次学术季的三个展览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背景阐述,并向观众介绍了学术季的策展团队成员。


导览一

“样:从广交会出发——20世纪艺术史中的民艺眼光”


导览人:

杨凡舒 策展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

吴若涵 策展助理

undefined


这场展览以 “广交会” 为起点,深入探讨 20 世纪艺术史中的 “样”。其涵盖了从广交会的辉煌历史、广州美术学院的重要角色,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


广交会自 1957 年创办以来,已然成为中国至关重要的进出口平台,更是国家形象的璀璨展示空间。在展览的首个章节 “看样” 中,向观众们生动展示了广交会的展馆以及室内场景。早期的广交会,不仅是商品的展示舞台,还涉及大量室内宣传画的艺术创作。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积极投身于这些宣传画的创作之中,充分展现了广美与广交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期间,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如极具广东特色的潮汕抽纱产品大量出口,成为外汇支柱。展览中特别呈现了潮汕抽纱从设计、制作到销售的完整生态链。


通过 “样” 的概念,“有样” 环节集中展示了油灯熏样、剪纸纸样、刺绣针样等民间收集手工艺技术的 “样”。而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则是学院留存教学和研究的 “样”。借助这些样本,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生产创作过程中,是采用何种方式和原理进行连接、组合以及拓展的。


既然 “有样”,自然也要思考如何 “学样”。主要包括两个案例:陈少丰先生从 50 年代以来对潮州木雕的收集和整理研究;金景山老师和黄政生老师在 70 年代以来带领工艺系染织专业的学生在海南黎族地区进行采风、收集记录。同时,还展出了谭畅、高永坚、胡博三位艺术家的陶瓷创作和日用瓷实践,展现了广美师生如何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巧妙运用于现代创作之中,彰显了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精彩互动。这些例子深刻揭示了 “样” 在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尾声单元主要展示的是艺术家个人参考、吸收民间的一些相关创作。章西厓、丁立人、夏阳、张光宇、伍成章等艺术家的手稿和作品,能够在 “样” 展览的结尾给观众们带来更为特别的感受。民艺的现场丰富多元,艺术家或者每一位有心人,都能够在其中获得滋养与启发。


1C63B




导览二

图片

怒向刀丛觅小诗——杨讷维艺术文献展”


导览人:

区苑琳 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实习研究员

1FE1F


此次展览是木刻家杨讷维先生的艺术回顾展,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东省档案馆征集整理部合作主办。展览以杨讷维的艺术创作历程为线索,展出其在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及晚年时期的木刻原作与文献史料,同时,展览也依据不同的时期,来讨论相应的美术史问题。


1930年代,在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号召下,众多艺术青年投身于木刻创作中,杨讷维正是其中的一员。第一部分“刀笔为宵征”,展示了杨讷维1937至1949年的作品,这一时期,杨讷维创作出了大批反映战争与国民党当局对人民的摧残压迫、人民奋起反抗的作品。然而,作为独立的个体,杨讷维在艺术上的个人感知和紧急的时代召唤之间也有着其自我的调适,因此,在这一部分,也向观众展示出了杨讷维在风景、民间民俗、日常小事题材上的创作。杨讷维虽无受到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但他在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时期木刻家的艺术的影响。第一部分也划辟出一个空间,展示与杨讷维同时期的木刻家,包括了解放区与国统区,如古元、黄新波等人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战争时期木刻创作的活跃而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杨讷维跟随黄新波进入广州,先后供职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中国美协广东分会。第二部分“烂漫向阳开”展示的是杨讷维1949-1976年间的创作。1954-1956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第二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版画展相继开幕,引发了艺术家们对有关“版画的风景题材”、“套色木刻的色彩问题”、“新时期版画的民族化”等问题的讨论。杨讷维正是在这种讨论氛围中创作的。1950年代中后期以来,杨讷维主动吸取古代白描、汉唐石刻、明代壁画的特点,不断探索着黑白木刻创作的新风格,摸索出了“黑底阴刻”的新颖风貌。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抒情与装饰特征,线条流转自如且富有弹性。因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广州现代版画会早期带有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的木刻作品对广西地区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在彩色版画创作上,杨讷维也大胆地发明出一种用油画颜料在同一黑色底板上套色的创作方式。


杨讷维于1947年逃亡香港,在港加入左翼进步美术团体“人间画会”,与黄新波相识。多年来,杨讷维与黄新波关系紧密,他们是邻居、是好友、是工作伙伴。1966-1976年间,二人在漩涡里打转,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伤害与心灵伤害,但却依旧坚持版画创作。尾声部分“不尽的河流”,展示杨讷维与黄新波二人在1977年至生命的最后创作的木刻作品。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和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


undefined




导览三

图片

“夜市——临时空间的民间智力”


导览人:

钟乐婵 策展人

undefined


此次展览探讨和研究的是“临时空间”和“民间智慧”的问题,通过创作的方式对此进行产出。作品灵感多来自于展览考察调研中广州、香港、湛江等地,这些根据需求应运而生的空间中,充满了民间智慧,同时也正是因为大众对于这些空间的创造和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赋予了空间新的生命力。展厅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到现成品,但这些现成品事实上是剥去商品外壳的经过大众改造的“现成品”,是由生活塑成的,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而展览呈现出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方式是否也能让我们真正靠近生活与看见生活更多的可能。


展览的呈现逻辑将由“对环境的依附程度”进行横行轴线排布,随着对于环境的依附性降低,临时空间的独立性愈高,但审美性愈弱。从展览开头安静平和的社区街道氛围中,作品《3kg》利用了在广州荔湾区逢源北路一辆三轮车上被尼龙绑带拴住的洗衣液瓶,砖石路面易使车辆颠簸,如此临时改动的收纳空间可以解决物品向外散落的问题。而作品《桥下》用影像复刻了在香港的大桥下所见的纸箱搭起的菲佣聚会场所,也有流浪汉的家。在这种近乎窥视的观看方式下,模仿对于这些临时空间观看的状态。


此外,《六把椅子》中还展示了生活中通过对椅子进行改造以适应楼梯等各种特殊环境的智慧集合,与之对应的是广州象岗山社区的街道生活平面化作品《象岗山现代史》;作品《悸动单车》展现了公园里共享单车作为相亲信息展示的特殊媒介。在展览尾声,《广州塔何时熄灯》与《夜市》两个作品,讲述的都是海心沙景区小摊贩的故事,反映了生活中的即兴灵活的解决方案,讨论了人的机动性和城市生活中心照不宣的规律。


undefined






导览现场

2B711

230CC

25E04

2B9E3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undefined

策展团队与部分观众合影




彩蛋























60EF7

8FD03

3D2D0

2DAF9

5628F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在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观展,在个人朋友圈或小红书上发布展览相关原创内容或转发推广的观众,可凭页面在前台领取展览限定礼品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上一条:后浪学堂‖在海事博物馆“遇见黄东”——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硕博士研学系列“后浪学堂”(第一场)预告与招募 下一条:游观 || “向上向下的民间和美术”学术季国庆专场导览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