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重构——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


光影重构——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


展览总监:王璜生、陈晓阳、洪荣满

学术主持:杨小彦

策展人:郑梓煜、李铁军

展厅管理:黄兴彪、安志荣

传播教育:王秀媛、余爽、刘子瑗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1日-11月5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7、8号厅


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良、王庆松、卢彦鹏、史阳琨、丘、亚牛、孙彦初、李舜、杨泳梁、张兰坡、张克纯、陈荣辉、陈秋实、邵文欢、林舒、周子杰、洪磊、姚路、郭珈汐、塔可、董文胜、曾忆城、缪晓春、颜长江、魏壁


鸣谢:

高小龙、金酉鸣、翟霖峰、影上书房、谢画廊、+3画廊


前言


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一种历史性视角

郑梓煜


在192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艺中,摄影从未彻底摆脱其含混而独特的角色,这种独特性是西学东渐与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历程中“旧与新”“中与西”“道与术”之间持久张力的显现,而最典型地体现在摄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纠葛中。


上世纪20年代初,摄影开始脱离照相馆的实用匠术,成为一种比附文人画的业余雅趣。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论争旷日持久,文化民族主义于日甚一日的家国危局中影响至深,以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吴中行等为代表的摄影者,致力于在摄影中承继与发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和韵调”,故而有以文人画改造摄影的第一次高峰时刻,更不乏把国际沙龙影展想象为民族国家文化展演与竞争的“擂台”者,用心其切,令人唏嘘。


及至2000年前后,当中国再次汇入全球化的澎湃风潮,其摄影在新的全球语境中“何以成为当代艺术”与“何以表征中国身份”,是既老又新的命题。身份政治于今仍是全球当代艺术中的显学,而摄影日渐成为一种语言实验媒介,亟需跳脱于出此前“唯美”和“纪实”的双重羁绊,回应全球艺术出位竞赛中的“前卫性”挑战。而且,中国在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时空折叠式的认知眩晕与传统的价值重估,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传统的再发掘成为“当代”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较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式画意摄影,当代艺术家与传统对话的方式以及创作逻辑、作品形态、传播情境皆已截然不同,但两者仍堪称跨越近百年的先声与回响。值得注意的是,自后殖民理论兴盛以来,援引传统的艺术创作便常面临“迎合西方”和“自我他者化”的责难,这种一刀切的矫枉过正带来了一个悖论:既批评中国艺术家缺乏文化内生的原创性,又批评中国艺术家从传统中汲取资源是取悦西方的“自我他者化”。


萨义德说:“每位知识分子都诞生在一种语言中”,对于当代摄影创作来说,这种“语言”泛化为创作时所指涉的母题,所征引的图式、符号与所置身的文化情境。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材料、语言或图式,而是针对何种议题以及如何用,尤其不应仅仅基于视觉所见的表象之物便作粗率评判,更不应动辄诉诸动机而作诛心之论。


本展览意在学术上较全面梳理当代摄影对中国传统的再造,所邀请的25位艺术家,年龄与创作的时间跨度都颇大,虽仍不足以尽摄全貌,亦可整体把握。以“历史先声”“图式重构”“空间考古”“观念演绎”“媒介共生”为题,把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置于一种互为上下文的结构中,以期更清晰和结构化地呈现背后的历史渊源、时代语境与类型衍化,为重新观察和评价这些语言、逻辑和样貌上殊异极大的创作,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框架和视角。


上一条:从雕塑物到数码物——2023雕塑与数字媒介艺术邀请展 下一条:在自然与后自然之间的我们

关闭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