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烽火红棉——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广州雕塑院、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广州美术学院潘鹤
视觉设计:万千个、陈康、郑晓雄、袁杰成
展务:张斯雅、鲁勤、何卓雅
展览时间:2020年9月8日-2020年10月8日
前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它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终点,也是新中国文艺的起点。对中国近现代民族解放百年历史的回顾、赞颂与纪念,是新中国文艺创作的重点,这一宏大主题延续至今,已催生出无数艺术杰作。
岭之南,有一片激荡中国革命史的红色热土,也有一座开辟中国雕塑艺术现代之路的蓝色港湾。风格“起于地理,而成于人文”,一代代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人属意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执着探寻多元雕塑形式与红色革命主题的完美结合,以雕塑特有的纪念性、象征性、叙事性语言将历史与精神凝聚。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重要传统,有着丰厚的积淀,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一座重要资源库。从《艰苦岁月》、《大刀进行曲》到《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再到延安新城公共艺术项目,广州美术学院诸多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已从架上作品发展成为民族精神与城市文化的符号象征,与公众记忆、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本次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以“为纪念”、“为叙事”、“为象征”、“为时代”四个单元,从较早期的单体人物纪念肖像到真实、历史、具体地表现特定革命历史事件的叙事性群雕,从将有形人体转译为无形的意念、品质、情感的传统象征语言到革命历史题材的当代性、人文性、公共性拓展,展览所呈现的80余件经典力作,是对广州美术学院60余年创作脉络的梳理,同样也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内在逻辑的显现。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既是新中国特定时期成熟起来的艺术果实,也是一条需要承续和发展的艺术传统。任何时代的创新走向都要时刻关联基础坐标,在这个意义上,时常回望是十分必要的。传播与交流是展览的基本目的,激发对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之时代路径与创新走向的探索,是更为重要的责任。
新闻通稿
2020年9月8日下午,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承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广州雕塑院、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协办的 “烽火红棉——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宣传部部长刘滴、科研创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李勇、后勤管理处处长孙凯军、党政办副主任林丰,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广州美术学院老艺术家潘绍棠、曹崇恩、梁明诚、韦振中、吴雅琳,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雕塑院名誉院长俞畅,广州雕塑院党支部书记何云朝,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王卫宁,原广州雕塑院书记、副院长钟志源,佛山艺术创作院副院长简锡昭,岭南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文征,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著名雕塑家黄河等。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刘燕平主持。谢昌晶、黎明、陈克分别致辞。
2018年年底,由我院陈克教授主持的“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立项。该项目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主体,梳理总结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脉络,选取各时期的经典作品70余件,分为室内室外两个展区,室内作品从创作目的出发分为“为纪念”、“为叙事”、“为象征”、“为时代”四个主题版块。
开幕式上,谢昌晶在致辞中讲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具有优良的传统,在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名师名家名作辈出,培育了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次展览作为我校开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对建校以来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一次总体梳理和检验。展出的作品创作年代跨越近70年,呈献给大家的正是近70年创作之树上的朵朵红棉,我们为雕塑学科有这样丰硕的创作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
黎明表示此次展览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平台,开展文献研究和作品梳理工作,充分发挥了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重大历史题材、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上的优势,我们的前辈在红色主旋律雕塑创作上留下了众多记录时代的经典作品,我们作为传承者为前辈的辉煌历史倍感骄傲,同时也相信青年一代雕塑家能追随前辈的脚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陈克认为此次展览有三个目的,一是对前辈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二是以此为契机引发雕塑学界对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未来走向的深入探讨,三是除了体现在专业领域里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更要有艺术服务社会的责任,将优秀的艺术作品面向社会进行推广和传播。此次项目从申报、评审到落地实施历时两年多,中间突遇新冠肺炎疫情,展览被迫推迟,是因为有参展作者们的积极配合、策展团队的辛勤付出,才呈现了在展示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展览,感谢所有参展作者和项目团队成员。
此次展览注重对展品的学术研究,为丰富展览的学术内涵,为观众提供更为详实的作品文献背景,使得文献和展品形成相互的印证和补充,策展团队开展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大事记(1953——2019)》编撰工作,通过展墙文献的形式呈现了66年的红色创作之路。
展览运用前沿科技手段,将艺术与科技结合,通过数字雕塑技术进行展品制作和修复,在展厅设置VR体验区,使观众徜徉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大型公共雕塑的真实场景,并通过主题宣传片、专家访谈等影像视频,延伸展览文化语境,增加观看趣味,丰富观展体验。
展览开幕式后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雕塑家、理论家、艺术评论家以“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历史与现状”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因受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原定于2020年3月举办的展览推迟到9月开展,展览策展团队克服特殊时期的各种困难,仍按原策展计划将一场涌动着革命烈火的视觉盛宴呈现给观众。同时,我院秉承“艺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注重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以优秀的作品回馈社会,为丰富国庆假期的社会文化活动,展览展至10月8日结束。
在即将迎来祖国71年华诞之际,此次展览作为我校首次将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面向社会的一次亮相,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它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积极探索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教育、服务社会大众的集中体现,在传承红色基因、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树立了良好榜样。同时,展览以广东雕塑创作为主体,折射出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整体创作路径,激励青年艺术家思考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形式与新方向,以当代视角感悟、讴歌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