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边界·共生:一起打保龄
开放的课堂系列展
策展人:姜俊
参展艺术家:陈安斯、陈一致、段俊豪、袁泽强、朱湘
展览总监:陈晓阳
项目统筹:段俊豪
展览执行:张爽
展览实施:何泉
公共教育:余爽
项目执行助理:陈济科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资助方:和艺术基金
技术支持:九空间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8日-12月23日
开幕时间:2020年11月29日 15:00
展览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厅:5、6号厅及一侧南通道(二楼)
展品数量:约 22件(幅)
展品类别:装置;影像;绘画
边界共生—一起打保龄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办,和艺术基金赞助,2020年11月29日下午三点开幕,展览至12月23日结束,展厅包括5、6号厅及一侧南通道,展览由五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约22件(幅)装置、影像、绘画组成。并对第二场展览2021年的未来社进行宣传。开幕式由策展人姜俊导览,五位艺术家分别介绍自己的作品。有6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本次展览围绕“边界”和“共生”这两个概念展开,正是一次对于艺术家个人主义天才论的挑战。艺术家的个体边界如何被识别或超越,如何在共生中找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平衡,这是我们希望通过五位年轻艺术家的团队工作来探讨的问题。
前言
“一起打保龄”这个题目来自一本由罗伯特·帕特南撰写的政治学名著《独自打保龄》。它是一本关于社区生活衰落的研究,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自由主义下出现的一种个人主义的激化和泛滥。而”独自打保龄”则是对于这一现象的隐喻。
本次展览围绕“边界”和“共生”这两个概念展开,它回应了今天艺术实践的范式转换,即从个体艺术家的天才神话到创意工作者的团队协作。所以我们引用并翻转了“独自打保龄”这一文本,并希望通过五位年轻艺术家的团队工作来探讨,艺术家的个体“边界”如何被识别或超越,如何在“共生”中找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平衡。
我们将整个展览项目分为两个部分。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0年11月28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第一场中,我们展现了五位艺术家个体的创作,他们是如此迥异和各有特色,就如同独自打保龄的人。而在2021年的第二场展览中,他们将被要求在团队协作中针对一个特殊的场所创作一批在地性艺术作品。
“未来社”——曾经创办于1981年的广州珠江水利委员会子弟学校(珠委小学)是他们共同聚焦的地点。它坐落广州市天河区天寿路旁,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这里今天被改造成了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五位艺术家将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在此共同创作。这也是另一种对于边界的讨论——艺术如何进入公共空间,如何对话一个有历史温度的场所。
同一个场所聚集了不同的个体,使得他们进入协作,实现某种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感性共振。作为策展人我不禁要问,一群“独自打保龄”的人如何可以走到一起?整个项目本身将是一种关于创造力的社会政治实验,它能够向我们展现今天“边界”和“共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博弈过程。
策展人:姜俊
2020年11月19日
新闻通稿
2020年11月29日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办、和艺术基金资助,九空间技术支持的五人群“边界-共生:一起打保龄”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其中五位艺术家分别为陈安斯、陈一致、段俊豪、袁泽强、朱湘。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姜俊说,“一起打保龄”这个题目来自一本由罗伯特·帕特南撰写的政治学名著《独自打保龄》。它是一本关于社区生活衰落的研究,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自由主义下出现的一种个人主义的激化和泛滥。而”独自打保龄”则是对于这一现象的隐喻。
本次展览围绕“边界”和“共生”这两个概念展开,它回应了今天艺术实践的范式转换,即从个体艺术家的天才神话到创意工作者的团队协作。所以我们引用并翻转了“独自打保龄”这一文本,并希望通过五位年轻艺术家的团队工作来探讨,艺术家的个体“边界”如何被识别或超越,如何在“共生”中找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平衡。
整个展览的主视觉分为五个不同的颜色,红、灰、绿、青、蓝,就如同保龄球的五个跑道,每个艺术家从自己作品中抽取一个颜色作为主视觉的一部。
陈安斯选择了灰色,她的作品在形式上受到美国拉丁裔艺术家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影响,以极简主义的方式表达了对于隔离和开放,自我和群体关系的反思。
陈一致选择了蓝色,她的作品讨论了人和空间,城市变迁的议题。在作品《日常/折叠》中,互联网空间和时间与日常生活空间和时间互相折叠、交错。今天我们无法停止在互联网与现实中不断交替切换的生活,作品映射出当代社会中年轻人的日常,以及其背后所隐隐的焦虑和迷茫。《失向与找寻》通过三屏影像探讨了广州在激进城市化中的变迁,以及其中每个人的这种超级速度中的不安和失向。
段俊豪选择了绿色,他以一个巨大的回旋结构创造了一个可以进入的跑酷装置。被染成各种绿色的纱布和玻璃幕墙外的棕榈树遥相呼应,垂直的布条层层叠叠,互相交错又仿佛是片竹林。他借用了俄羅斯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春之祭》表达了对于春之未来的向往。
袁泽强选择了青色,他通过大量日常照片和触手可及的周遭图片,从那里提取出被人抛弃、废弃和搁置的东西,也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莫名打动他的“刺点”。艺术家最后将其以一种拼贴和蒙太奇的方式重新沟通。他称之为“临时组合”。
朱湘选择了红色,她的作品《似虹之书》源于她在厦门的驻地项目。作品以跨媒介的总体剧场呈现出来,其中艺术家虚构了一幕“遗物归还”,设想了一位流浪者带着故人的遗物回到其故乡,并将其归还。遗物、历史记忆、海岛、讨海人、信仰、信件、一座为命名的城市构成了她作品的还乡主题。
整个展览项目分为两个部分。本次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为总体项目的第一场。它展现了五位艺术家个体的创作,他们是如此迥异和各有特色,就如同独自打保龄的人。而在2012年的第二场展览中,五位艺术家将被要求携带他们自己的创作关涉在团队协作中针对一个特殊的场所创作一批在地性艺术作品。
这个地方就是广州的“未来社”——曾经是创办于1981年的广州珠江水利委员会子弟学校(珠委小学)。它坐落广州市天河区天寿路旁,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这里今天被改造成了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五位艺术家在第一场展览后将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在此共同创作。这也是另一种对于边界的讨论——艺术如何进入公共空间,如何对话一个有历史温度的场所。同一个场所聚集了不同的个体,使得他们进入协作,实现某种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感性共振。这对于无论艺术家还是策展人来说都将是一次挑战。一群“独自打保龄球的人”如何可以走到一起?他们将会在那里更有机地共创一个公共艺术剧场,还是依然是在同一场所的五条不同的赛道呢?整个项目本身将首先是一个协商的空间,然后再是一种关于创造力的社会政治实验,它““共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博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