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过去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一同举办的“烽火红棉——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系列活动——公教活动“导览——VR体验——泥塑工作坊”回顾来啦!快来看看里面有没有你快乐的身影~
许群波老师现场导览
群波老师为我们讲授了馆场内外有关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部分雕塑作品。现在我们再跟着老师的导览一并回顾一下吧~
①《艰苦岁月》
《艰苦岁月》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受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委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的革命历史为背景,为建军 30 周年美术作品展而创作,作品塑造了艰苦斗争 环境中红军战士信念坚定开朗豁达的光辉形象。该作品于 1961 年发表于《美术》、1956 年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于 50 年代收录于全国小学课本,现原作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潘鹤,《艰苦岁月》,玻璃钢,1956年,200 x 165 x 182 cm
《怒哄吧黄河—冼星海》
著名的中国近代音乐家冼星海一生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其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最为耳熟能详。雕塑作品以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凝固了冼星海投入创作的瞬间,随着“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的歌声,冼星海的袖子、衣襟随风飘起, 形成一股强烈的张力,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俞畅,《怒哄吧黄河—冼星海》,铸铜,1996年,高100cm
袁成杰老师带领——VR体验
VR技术即虚拟现实,就是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得参与者沉浸到该环境中。
大学城美术馆技术团队这次也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虚拟展厅,小朋友们可以带着智能眼镜、拿着手柄,自己去控制行走方向,透过头戴式的眼镜去环视展厅,以另一种的方式去体验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感觉。
是不是戴上眼镜后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在“展厅”里游玩呢!
泥塑工作坊
本次泥塑工作坊是由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具象工作室五年级的田可欣、董文海和陈明发同学主持。三位同学先简单介绍了雕塑的制作过程,然后手把手的教小朋友制作泥塑。
一件雕塑作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吧~
首先,一个作品的开始是由前期的草稿设计和小稿实验相互配合组成的。小稿,即一个小雕塑,这相当于我们的实体版草稿了。
等小稿推敲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进行放大制作。通常不管是小稿还是大稿,选择的制作材料都是泥,也就是说通过泥塑来实现,因为这样比较方便修改。而后再进行翻模,利用金属、树脂等其他材质二次制作,或者通过3D扫描,得到模型数据,之后再根据需要,将其打印成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雕塑。
那么泥稿是怎么开始的呢?
我们以做“军人”泥塑为例。首先,先用铁丝扎一个人形的架子作为支撑。如果尺寸比较大,我们还会绑上木头给加粗,甚至挂上十字架,防止泥从架子上掉下来。做好架子后,根据动作的需要调整架子的动态。
一番检查后,确定没有问题便开始上泥。泥巴的上法通常是先上泥心,继而接着调整动态,然后继续加泥,一点一点地完善出我们想要的造型。
这个过程要有细心和耐心,小朋友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进行相应地辅助和指导。
制作小Tip:可以用泥捏出一个小球,再用这个小球盖住铁丝的尖端部分,这样既保护了小朋友,也保护了骨架本身~
最后来看看小朋友的成品吧~
泥塑工作坊小趣事
①其实在体验泥塑制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虽然在制作的小朋友们会遇到一些制作困难,但是还是很努力自己钻研做着泥塑。
②有些小朋友比较活泼,想做一个美少女,但这个美少女是在她想象中的,是一个女生穿着水手服。
③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会有一个儿童独有的视觉理解,有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当时有一个小朋友想做海豚,但她比较害羞,这时候我们(工作人员)要多问她几次,慢慢引导她,最后她才和我们说想做海豚。
④其实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我们要更为主动地在现场发现问题,然后主动询问参与制作的小朋友,一点点地引导小朋友,让他们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朋友完成他们想要制作的作品。
最后来看看我们活动的大合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