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回顾 || 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研讨会——向上向下的民间和美术
2613E


研讨会嘉宾合影





基于“民间”议题在现代进程下仍有被重新理解和激活的可能性,学术季特别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期待与各学科、各领域的研究者展开交流和讨论,以期在学术研讨环节能够捕捉展览现场的流动感受,延伸拓展对于“民间”和“美术”的崭新理解。学术季研讨会于9月13-1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





第一板块:

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实践中关于民间资源的思考、

转化和利用


1624C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毓主持发言


第一场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毓女士主持,主要围绕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实践中关于民间资源的思考、转化和利用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13F2B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日语学院特聘教授孙歌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日语学院特聘教授孙歌分享的题目为《“民间”在哪里》。在她所分享福建屏南县田野调研案例中,“民间”并非狭隘地理解为乡土与国家权力的对立,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多元、远比现有认识框架更为流动的现实——一个由新村民、老村民、城市文化与乡村传统共同建构的政治与生活空间。在这次分享中,孙老师也谈到民间如何更主动地在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支持与民间自主性之间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平衡,从而反思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及民间生活的重塑。


1D74C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发言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在孙歌老师的分享后参与对谈,反思乡村研究中的“向上向下”视角,他表示认同乡村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艺术家在乡村中的独特影响,刘老师认为,华南乃至中国乡村社会整体变化的背后,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历史问题。研讨会当晚,刘老师放映与导演丁澄共同拍摄的纪录片《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并与参会学者和师生做交流分享。


15798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教授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教授的分享题目为《二十世纪华南民间的祖先信仰与图像变迁》,以祖先像的人类学研究为例,探讨了民间图像的传承、复兴与社会功能。她指出,民间祖先像的生成不仅受历史、仪式和美学的影响,还与民间生活、国家话语和文化政策的不断变动密切相关。


14191

清华大学中文系袁先欣副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中文系袁先欣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人民文艺起落中的“民间”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民间"这一范畴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发展演变。她关心的是"民间"作为一种概念如何在不同时期形成,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建构。通过分析历史上“民”和“民间”的不同定义,袁先欣认为,"民间"不仅关乎地方、乡村和少数民族等空间性要素,而且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和政治实践密切相关。


13D75

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李晨发言


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李晨分享的题目为《张承志〈黑骏马〉的“民间”启示》李晨从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及其与民间的渊源切入,分析《黑骏马》的故事及其背后复杂的文明冲突与劳动主题,探讨了现代文明与草原传统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并试图突破传统话语的限制。这种文明的交汇反映了现代性、民间和文化多样性的复杂思考,促使读者对“民间”这一概念进行更具反思性的、立体的理解。


本场主持人李志毓女士最后总结上午的研讨发言,指出学者们的发言从经验到理论研究再到著作分析,方方面面打开了关于民间的讨论,为一系列民间、民族、民众的议题概念注入了复杂的历史内涵。



第二板块:

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关于民间美术的思考、转化和利用


第二场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周博教授主持,主要内容围绕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关于民间美术的思考、转化和利用展开研讨。


1210F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杨凡舒发言


作为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杨凡舒带来关于《样:从“广交会”出发——20世纪艺术史中的民艺眼光》的策展思路分享以及展览延伸出来的思考。她首先从广交会与广州美术学院(广美)之间的历史关联切入,指出广交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平台,也是一个展示国家形象、推动艺术创作的特殊场合。在广交会的创办背景下,广美的师生不仅为广交会设计宣传艺术品,还借此机会学习和观摩大量的手工艺品和艺术作品。 通过“样”的概念,深入探讨了民间手工艺与现代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了广交会、民艺、轻工业和艺术创作在20世纪的复杂交织与影响。


11E3E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肖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肖分享的题目是《“礼失求诸野”:抗战时期庞薰琹的现代艺术实验与中研院民族考古学考察中的“民间艺术”》。杨肖的发言探讨了抗战时期庞薰琹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与“民间艺术”建立联系,尤其是在其担任中央博物院传统图案研究员时,受到考古与民族学研究影响,转变了其原有的现代主义艺术思路;通过其创作探索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既有对民间艺术的赞美,也包含了对普通民众生活艰辛的关注,展现了艺术在民族危机时期的多重功能。


麻省州立大学副教授何颖佳带来的题目是《庞薰琹的<各国工艺美术>和20世纪50年代国际民间展览会文化》。 通过探讨庞薰琹及其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民间艺术的研究与推广,尤其关注他们如何通过考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间艺术,借鉴并推动中国民间工艺的发展。何颖佳在分享中强调了“民间国际主义”在战后艺术及冷战现代主义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工艺设计、国际交流与文化推广中的角色。由于签证等原因,何颖佳女士无法到场,现场由李志毓女士代为读稿分享。


113FB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周博教授发言


周博教授就《现代化叙事与新中国设计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为题,主要围绕新中国设计史的分期问题展开分享。他强调设计史与现代化、工业化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两个分期:1959年和2001年是关键时间节点,因为1959年标志着设计的成熟,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全球化设计格局的变化,也加速了中国设计的全球化进程。


113A3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刘汉娥发言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刘汉娥分享的内容为《民间与殿堂——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的设立》,主要围绕中国美术馆设立“民间美术部”的历史和背景,探讨了民间美术在官方美术机构中的地位和意义。她回顾了中国美术馆自成立以来对民间美术的收藏、研究、展览工作,特别是在文化政策、社会背景和时代思潮的推动下,如何逐渐将民间美术纳入美术馆的收藏与展示体系。重点分析了建国初期到80年代的政策变化、文革对民间美术的冲击以及80年代后民间美术热潮的兴起。她还详细介绍了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馆如何通过展览、研究和收藏推动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并阐述了民间美术作为文化资源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11B8B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余斌霞发言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余斌霞所分享的内容《传递与融合视野下的民艺表达——以商贸活动及人口变迁因素 对湖南桃源刺绣风格形成影响为例》, 将视线转向了了湖南地区的刺绣,特别是桃源刺绣的风格与历史。她从刺绣纹样、材料和技艺等角度介绍了桃源刺绣,结合商贸活动和人口变迁对其风格形成的影响,强调了这一民间工艺品类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15478

策展人,北京大学博士生杨天歌发言


策展人,北京大学博士生杨天歌分享的题目为《文化失忆与往昔怀恋:以丁立人与夏阳为例再思艺术与民间》。杨天歌的发言分享了两位年逾九十的艺术家——夏阳和丁立人的生平与创作经历,并以他们的作品为中心讨论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创作的共性与差异。尽管两位艺术家对于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应用各有不同,但他们都通过艺术表达出对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延续。在20世纪革命运动的背景下,传统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都遭遇了破坏,二老的创作代表了一种对民间文化的保存与再生。


本场主持人周博从教学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教育的价值观,以及自由创作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思考进行总结,反映了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和艺术创作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艺术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第三板块:

现代美术史中的现代木刻




1665D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主持发言


第三场研讨会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主持,主要内容围绕现代美术史中的现代木刻,尤其围绕杨讷维先生的木刻展开关于民艺和现代性的探索。


1983D

杨讷维先生的家属杨永炼先生发言


163CA

杨讷维先生的家属杨志庆先生发言


杨讷维先生的家属杨永炼先生、杨志庆先生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深入了解杨讷维先生的视角,并再次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举办此次杨讷维艺术文献展表示感谢。


13E63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实习员区苑琳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实习员区苑琳以策展人的视角进行题目为《割裂而全然:杨讷维版画中的“现代”及“民间”》的策展思路分享。区苑琳围绕杨讷维的艺术生平,向观众分享了杨讷维不同时期的版画创作,并从中分析其版画创作中的多种面向,包括了文学戏剧对其版画创作的影响、及其对线条与装饰性的表现。同时,区苑琳指出,杨讷维的作品不仅有着反映社会变动、战争残暴、人民苦难的主题,同时也能表现怡情的民间风俗、自然风景和人间琐事,这也提示我们要如何整体的看待一位艺术家。


12F50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元发言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元分享的主题《蒙太奇式的怀念——致意木刻家杨讷维先生》,叙述性地阐释黄新波和杨讷维的关系,作出了历史足迹回顾。黄元把杨讷维与黄新波这两位亲密的好友联系起来,把他们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以亲历者的身份向观众展现许多感性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包括这一代艺术家们之间的交往,为我们提供了解同一时代下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经历和挑战的新维度。


17413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分享的题目为《再谈“回归”绘画的木刻:战后美术史中的杨讷维<小品>(1946) 》,揭示了关于战后中国木刻运动与绘画实践的重要论点。蔡涛强调,木刻不仅是战时的宣传工具,也在战后开始表现出私人情感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通过分析杨讷维、李桦、司徒乔等艺术家的作品和社会身份,蔡涛指出,在战后,木刻艺术家们不仅限于单一媒介的创作,还探索了“跨媒介”表达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创作的“滑动和并置”现象表现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新的艺术动向。


172D2

《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盛葳发言


《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盛葳分享的题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地铁里的中国木刻》。他讲述了一场于1948年10月在纽约论坛报地铁画廊举办的小型中国木刻展览,该展览展出的是与杨讷维同时期的艺术家,包括了李桦、古元、彦涵等人的木刻作品。讨论了这些木刻如何通过地下画廊走向世界,深入探讨了艺术、政治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复杂交织,反映了当时的全球政治局势,尤其是冷战前夕的意识形态对抗。同时,盛葳也向观众介绍了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通过讲述其与珂勒惠支、鲁迅等人之间的国际交往,进一步揭示了从新兴木刻的国际传播包括中国前卫艺术的国际传播中,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


19280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分享的题目为《跃马长城:黄新波的“超现实”革命浪漫主义》。这段讲述围绕黄新波1972年创作的《跃马长城》展开,深刻探讨了这幅作品的背景、创作意图和诗画结合的独特性。讨论展示了中国革命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交融与发展,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反映了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变迁。


最后,主持人胡斌进行总结认为,首先通过由杨讷维个案研究作为介质,纵横交错地联系起很多普遍性现象,比如说版画在一个整体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当中的介质关系,还包括人群之间的关系或者群体的艺术家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个案研究,会更加深入去拓展未来对于新兴木刻甚至新兴木刻相关很多问题的理解维度。


圆桌论坛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圆桌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教授主持。嘉宾在之前分享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分享,其中涉及到对民间艺术、历史记忆和艺术家个人经历的思考,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讨论民间艺术的转化和意义。


117EB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助理研究员侯俞伊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助理研究员侯俞伊以展品潮汕抽纱为具体案例,向听众介绍了策展的构思。分享首先介绍了潮汕抽纱的历史渊源,并展开分析了潮汕抽纱产业是如何通过广东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通过文献展示了广交会与民间工艺在历史和经济上的紧密联系。


1493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薇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薇则以张光宇的家庭背景、成长与工作经历出发,结合一些最近新发现的图像与文献材料,分析这位天才艺术家是如何在民间传统与现代商业文化之间相互贯通,形成个人特殊的现代艺术语言与风格。


11525

艺术史研究者,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当代水墨负责人李伟发言


艺术史研究者,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当代水墨负责人李伟通过分享李桦的40年代的一系列木刻、水墨、色粉作品,结合个人编辑《李桦日记一九四四》的心得,展示了李桦在战争时期作为艺术家的跨媒介创造力与个体经验复杂性,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自由度。


12D15

艺术家、策展人刘鼎发言


艺术家、策展人刘鼎的发言聚焦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艺术家对“民间”作为创作思想资源的转型。他将这种转型概括为“从有意味的民间到无意义的民间”,并强调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中的“民间”从早期旨在从民间资源探寻艺术民族性“美的形式”,向图案化、象征化的纯粹“形式美”的转变。背后的思想动力则是艺术家对普遍性与对外沟通交流的向往。


151FE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何小特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何小特对刘鼎的发言进行了简要回应,并将视点聚焦于民间形式的创作转化问题。他先以早前接触到的潮州木雕的“蟹篓”技艺为例,说明了艺术从民间走向精英化所面临的纠结处境;其次,他谈及一批清代的反帝年画,强调了艺术创作中民间叙述的复杂度。最后,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推动了有关“民间”与“美术”议题的讨论,期待美术馆之后以展览的形式进一步延展与深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肖以画家杨刚的创作为例,对李晨有关张承志《黑骏马》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她提到杨刚与张承志有类似的草原经历与体会,其绘制的大量草原题材的创作中所蕴含的精神理想,可视为促进理解“民间”多样性的切入口。


全体与会嘉宾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民间艺术、文化记忆与个人创作之间的联系,展示了民间艺术如何在现代背景下被重新审视和转化为更为复杂的文化表达。这些讨论无疑为理解20世纪艺术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后续讨论“民间”和“美术”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发。研讨会召集人李志毓、蔡涛向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及各位与会嘉宾表示了感谢。最后,研讨会圆满闭会。


2B189
26CA5
1CC4E
1B8AA
150A5
1BA21

研讨会现场










下一条:论坛|| “艺术锋线——综合材料绘画研究”系列论坛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