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 | 困境中的蓬勃生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公教回顾

“广美与20世纪中国美术”“岭南画派与20世纪中国画”“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2021年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围绕着这几个主题,持续地深化着各方面的工作。美术馆既是展示的橱窗,也是沟通的桥梁,它连接了艺术与文化,连接了过往与当下,连接了本土与国际,作为大学的美术馆,还连接了专业与大众。这一年国际博物馆日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的主题,当疫情阻断了一部分正常的交流,我们应该如何延续,恢复,重建并加深与公众的连接?

开发馆藏的数字资源,制作线上全景展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导览直播和在线讲座,同时与社会媒体更加默契而紧密地配合,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传达美术馆的资讯……发达的数字技术和强大的网络传播效应实现了即时的隔空互动,很大程度上缓冲了人们无法莅临现场的遗憾。即使展览暂停开放,传播和教育也不会停更,甚至显得更加便捷和立体。

然而,在这一年里,我们也尝试尽可能地恢复与重建美术馆与观众之间真实的关联。预约,限流,绿码,口罩……一边审慎地确保防疫安全,同时也见缝插针,在局势稍有宽松的时候,我们重启了一场又一场线下的论坛、讲座与工作坊——“美术馆大讲堂”“跨区域与艺术交流”“艺术与科学论坛”“修复学堂”“新美术馆学”等系列讲座,久违的当面聆听与问答,让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暖意融融;沉浸式美术馆剧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体验,人与人、人与物的真实接触,给后疫情时代的人们以艺术的抚慰、疗愈和希望。

已过的2021年里,疫情看上去远无止境,防疫逐渐成为全球生活的常态。美术馆面向公众的传播与教育工作,仿佛戴着镣铐跳舞,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维度的探索与深拓,在困境中依然迸发出蓬勃生机。

#01

部分研讨会与论坛

01

历史中的绘画基础教学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3月31日

本次研讨会邀请参展老艺术家,回顾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或求学的经历,解读作品创作的过程与背景细节,并与学者及中青年教师一同探讨新中国美术教育特点,以及广州美术学院从建校至今各个时期基础教学模式、方法的变化与发展。

02

“艺术锋线——综合材料绘画研究”系列论坛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5月18日

联合全国各省的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共同开创举办“艺术锋线——综合材料绘画研究”系列论坛。此次论坛邀请艺术工作者、学者、策展人等,从材料出发介入当代绘画艺术,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案例的深入研讨,从各种文化资源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共同应对变化中的国际美术形势。

03

凝视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40年代至今)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9月7日

本次座谈会当中各学者嘉宾从凝视、观看到图像证史,谈到图像霸权、文字霸权,这一系列的讨论都指向:图像和文字背后生成的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个机制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作为摄影家来讲,拍摄的角度、观看的角度,以及转换成编辑的角度、出版商的角度、市场的角度、社会反映的角度或者社会期待的角度等等,最后嘉宾们也探讨了美术馆在其中提供承担的角色。研讨会讨论内容丰富详实,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开阔视野的头脑风暴。

04

图像与社会:中国现代木刻研究论坛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0月21日

本次论坛由胡斌、盛葳主持。以“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两个展览的举办为契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特别策划本次学术论坛,邀请近些年来活跃在中国现代版画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共同就“图像与社会”的议题进行探讨和对话。

05

艺术传播与媒体生产论坛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0月27日

此次“艺术传播与媒体生产论坛”是对“快与慢·2020《画刊》封面计划”展览的延伸。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来自不同的领域,有艺术家、艺术学者以及媒体从业者等,主要从当前艺术媒体的状况出发,围绕着当下艺术媒体和艺术传播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媒介方式与策略两大问题来讨论。

06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0月28日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只是一个泛指,本次展览实则聚焦于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教育这段历史。在十香园与春睡画院这两个个案的同时期,还有一大批国画教育者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次研讨会希望通过青年学者们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对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教育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推进。

07

锦绣万千茶谈会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1月30日

本次研讨会作为“针底万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潮绣与物品: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展览配合的研讨会,为了更契合展览的主题,特别以潮汕“功夫茶”文化的茶谈会形式进行。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分别为“‘锦绣续章’——潮绣人文价值持续性的探询”和“‘演绎万千’—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与演绎”两大主题。

08

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参展实践者分享交流(第一回)

本次所有分享通过ZOOM进行

2021年12月10日~13日

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展项目  #3: “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于2021年11月21日在大学城美术馆开幕,该项目分为“ 联谊——作为关系生产的空间实践”和“穿针引线”两个部分,此次论坛邀请了参与该项目展出的艺术家团体就参展项目进行介绍和讨论。

#02

部分讲座

01

跨区域文化与艺术交流|在线城镇化:中国乡村转型中的在线服务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3月30日

讲座由李孜(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客座评论,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城市更新学院客座评论,阿里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阿里巴巴活水学者理事会理事)主讲,主要讨论数字经济已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线城镇化作为城镇和乡村空间和数字专享的新范式,城镇和乡村社区居民通过数字技术提供的在线服务、线下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结合,被纳入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的线上虚拟经济及社会活动的产生与生活体系中,从而参与全球数字交互的供应链与服务链,缓解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就业的城乡差距。而作为艺术行动者如何参与这个城乡建设到变革,在数字平台,政府和社区将参与与联动,是这次分享与研讨的重点。

02

“泛东南亚三年展”研究型策展系列讲座#1|动情:1949后当代情境中的艺术实践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4月9日

此次讲座由苏伟(策展人、写作者。他最近几年的工作聚焦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重绘和深描,探索其合法性和断裂性的根源。)主讲,此次讲座通过回顾展览“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北京中间美术馆,2020),尝试将“1949后”作为一种当代情境提出,并从这种情境出发,将“情感”视为观察这段仍在发生的历史的线索。根据展览中的具体案例,讲座将重思“情感”如何在1949后扮演人与1949后艺术框架之间的协调人、仲裁官的角色,或者说,“情感”如何作为一种调动性的力量存在于人与制度、个体与集体之间。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人的心曲和心态是这一研究的核心。最后,讲座还提出今天的当代艺术研究者进入自身历史时的位置和心态问题。

03

艺术与科学论坛第十八回||南土漆工——湖北出土战国楚墓漆器修复保护案例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4月9日

本次讲座为艺术与科学论坛的第18回,讲座邀请到的是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澜老师。李澜老师在讲座中主要介绍了今天的湖北一带至迟在商代中期就已经开始漆器生产。自那时起,随着漆器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进步,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我国漆工艺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峰。目前所见的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已发掘的战国墓葬也以楚墓为多。因此,战国楚墓漆器在楚文化研究和漆器生产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04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29讲||留在日本正仓院的唐朝辉煌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4月10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29讲的主讲人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静老师。吕静老师在本场讲堂中向大家展示了正仓院的唐朝珍物收藏,通过这些夺目的瑰宝还原唐代社会的样貌。近万件贵重文物,历千年岁月珍藏于一仓,在收藏、保护、修复、仿制中,有颇多建树,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佳例。

05

跨区域文化与艺术交流||艺术与农村、艺术与自然、艺术与人生 ——倍乐生艺术场直岛和中国农村的事例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4月16日

1987年起,日本福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福武总一郎开始在日本濑户内海的直岛、丰岛、犬岛等岛屿上开展用现代艺术使岛屿重生的振兴活动——“倍乐生艺术场直岛”活动(简称BASN)。福武先生还担任“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总策划,与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联手推进“海之复权”与乡土重生。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这片昔日被指定为国立公园地区,而今却日渐凋敝的地方上,通过植入现代艺术,使岛屿们重新焕发光彩。

06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30讲||天衣无界:多民族佛教艺术融合的空间脉象 ——佛像服饰的视觉人类学观察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4月23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30讲的主讲人为中山大学视觉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邓启耀老师。邓老师通过分享其实地调研过程中的见闻,给我们展现佛教传续、佛教造像以及佛教服饰复杂的变相。

07

“流动博物馆+修复学堂”||移动的修复学堂——广东省跨学科文化财产保存修复知识普及及教育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五楼大会议室

2021年11月25日

“流动博物馆+修复学堂”暨“存真·传承——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举办启动仪式及开幕式。“流动博物馆+修复学堂”项目是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共同主办实施。项目由“存真·传承——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巡回展”和“修复学堂”系列讲座及体验活动两大部分组成。通过修复展览和学堂教学的形式,搭建起一个知识传播的系统,宣传文物艺术品保护的事,推介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人,讲述红色革命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宣传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25日下午,“修复学堂”项目邀请四位文物艺术品修复领域的专家,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四楼举办了“移动的修复学堂——广东省跨学科文化财产保存修复知识普及教育”讲座。

08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31讲||习非成是与认知闭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2月4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31讲的主讲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硕博士导师华天雪老师。此次讲座华天雪老师意在分享最近研究中的两个研究心得,涉及当今美术研究的两种现象或者说是两个问题,即“习非成是”和“认知闭环”,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分别是从对两个案例的研究中得来的。前者针对似已约定俗成之“京津画派”的提法发表一点不同意见并适当阐明其理由;后者针对有一个“定说”,即“徐悲鸿首先提议《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从档案材料的角度质疑其真实性并做适度阐发。

09

前沿艺术与文化 | 公共话题与在地化策略——我们在美术馆工作中的一些实践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2月15日

此讲座由蔡丽媛(麓湖·A4美术馆策展人,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主要负责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与各种当代艺术展览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工作。)主讲。本次讲座围绕A4美术馆在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中长达10年的策划与实践,逐步建立连接城市、社区、居民与艺术家的沟通与协作网络,这其中包含如何重新思考全球化与本地化视角的关系,如何建立新的工作模型与讨论方法并有效联通艺术与居民的交流与互动,以及重新思考由艺术策划所影响并拓展到新的艺术创作的可能。

10

以技释绣——刺绣中的技艺解读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2月17日

本次讲座作为“针底万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潮绣与物品: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展览配合的讲座,邀请到的是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余斌霞老师。此次讲座余斌霞老师从针法技艺入手,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刺绣的技艺特征及演变,在对今年以来惊艳亮相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挖掘出原生于湖湘大地的桃源刺绣所蕴含的岭南粤绣的技艺因素,旨在揭示湘粤两地刺绣在材料、技艺、文化上的交流与共通。

11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讲堂第32讲||西画东渐——大航海时代的澳门美术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2月31日

本次大讲堂中主要讨论了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澳门拥有其“孤悬海表,直接外洋”独特的地理环境,以16-17世纪基督教美术传入澳门为叙述脉络,通过“图像证史”论述澳门美术在大航海时代所产生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现象。如圣保禄教堂前壁糅合了前巴洛克建筑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对称风格,每层具有其特殊的涵义与象征性;圣母雪地殿内部独一无二的壁画艺术风格显示了欧洲基督教美术与中国东方传统绘画的完美结合;《利玛窦像》的图像学解读等。

#03

部分导览

01

像艺术家一样看展:于理带你探讨“学术共同体”中的工笔画技法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4月14日

“学术共同体——当代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研究展”于2021年4月6日——5月9日期间在大学城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生200多幅中国人物画作品,整体反映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专业方向的教学和创作现状。于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带大家探讨展览中的工笔画技法,并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02

2021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导师带你看毕业展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5月25日

“导师带你看毕业展”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传播教育部根据毕业展推出的系列公教活动。特邀各学院导师及毕业生进行现场导览,解读作品。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为大家带来线上导览,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一睹毕业生作品展的风采。

03

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9月15日

2021年9月15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老师就展览《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馆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进行了导览。胡斌老师介绍了这批馆藏的收藏经历及展览缘起,并从展览的六个单元出发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展览结构和展出作品。

04

导览直播来了 | | 上午11时,广美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教授带你走进“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9月26日

2021年9月26日上午,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深入了解胡一川的艺术,特别对“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导览活动,本次导览采用直播的形式展开,并邀请到胡斌馆长进行现场导览。通过这种直播的新形式,为不能到场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很好观展机会,同时也让观众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走进胡一川的人生和艺术。

05

国庆活动:专场导览+好玩有趣的工作坊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0月2日

国庆期间,传播教育部联合各院系老师和同学推出一系列公教活动,其中包括专场导览,受邀的导览嘉宾有李慧丰(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何小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曾伟峰(“凝视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840年代至今)”助理策展人);郭羽纯、彭嘉颖、王钰烨、涂畅、梁轩铭、岑柏谆(“开放的课堂系列展:‘展览与编辑’课程实践展”策展团队)分别对“移动的时代之眼”、 开放的课堂系列展:“展览与编辑”课程实践展、“凝视中国”进行导览,并在2楼展场与作品进行互动。

#04

部分工作坊

01

“作品是怎样炼成的”——趣味临摹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4月7日

2021年4月7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邀请了美术学院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参观“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广州美术学院藏1953-1965年教学作品展”并体验临摹。

02

触目社团:“友谊肖像”工作坊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4月17日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触目社团就“友谊精神”带领参与者用触觉表演为自己的一位朋友“画”一幅肖像!触目社团带领大家用“触摸式戏剧”的形式(这是一种用屏蔽视觉,用材料和动作传递故事和情感的表演)将参与者的心情以身体触感的方式非常直接地传达给朋友,甚至通过表演直接表演给当事人,让ta知道,原来你是这样感受ta的~

03

“女子天团奶茶档”工作坊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5月2日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女子天团带领参与者用各种调味品及食物煮出一种“久别重逢”的味道,并写或画下茶的味道,最后接龙分享布上所写/画的内容。

04

墨山 · 捏个小景

珠江美术馆

2021年5月2日

本次工作坊为呼应展览“墨言墨语·当代水墨青年”而开发。课程作品内容是根据5-8岁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而设计的手工课制作,以墨粉、手工纸、轻黏土为主要材料进行创作。课程结合展出作品《临山2017》的样式为模板,利用轻黏土的可塑性来模拟墨粉这一材料,对传统山水进行立体的临摹制作。

05

“女性力量”现场读诗表演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5月5日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广美话剧社成员,用表演的方式来加深对“女性宣言”展览的理解,创造一个互动社区。以话剧社的同学为载体,去转化展览中出现的文本故事,将它们重组,创作出新的文本,将这些故事在当下的文化体系中进行转化,加强不同时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让观众能够听到表演者重构的文本故事,并且表演者行为以此为出发点,这样观众就不只是看到了展览艺术家的生活和想法,还能够看到来自中国的普通观众对于这次展览的感受与思考,是有趣味性和主观性的。同时观众会更容易以看待正常人类的心去理解“女性宣言”,再转向展览本身去体验展览的原汁原味,引发自己的思考。

06

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 | 表达性艺术治疗体验工作坊:透过艺术来探索自我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5月18日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莫穗贤(社会工作本科学士,青少年服务社工,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工作者,叙事治疗取向家庭辅导员,DvT(发展性转化)戏疗师)和陈君君(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学硕士,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美术教师,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美术治疗基础课程外聘讲师 ,艺术治疗实践者)两位嘉宾主持。此次表达性艺术治疗体验工作坊将结合戏剧治疗和艺术治疗,带领参与者在轻松、有趣的艺术活动中来感知、觉察、探索和表达自我。在戏剧治疗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即兴的动作、声音和戏剧扮演游戏,在由想象创建的安全空间里和自我相遇,释放当下关注的议题,进而通过多种美术媒材自由组合的视觉艺术创作,去呈现当下的状态,展现自我意象,与内在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同时通过团体的互动,分享,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联结和支持。打开,释放,看见、转化,让艺术来疗愈心灵。

07

音乐治疗工作坊:一场为女性提供的音乐自我照顾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5月20日

此次工作坊邀请了温蕴(广州唱想音乐治疗工作室主创、澳大利亚注册音乐治疗师(RMT)、美国注册神经学音乐治疗师(NMT)、美国音乐想象协会颁发音乐想象治疗师(MIT)、中国音乐治疗行业委员会督导师。)和杜红梅(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硕士、广州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外聘教师、广州市唱想音乐治疗团队成员、美国鼓圈Drum Circle 一级引导师,现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两位嘉宾主持。此次工作坊主要通过音乐引导想象的方法,在深度放松的状态下用全新的聆听方式聆听音乐,鼓励我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被表达出来,尝试与鲜活的自己相遇和建立积极、正向的联系。同时也鼓励参与者更多地跟随音乐,让音乐来影响自己,以达到音乐调节自己当下情绪状态的目的,促进身心健康。

08

“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木刻版画印制体验工作坊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9月24日-10月22日

本次木刻版画印制体验工作坊是与“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展览相配合的主题活动。活动特地设置在展览的结尾处,且一直持续至展览结束,让观众在观展结束后可以亲身体验木刻版画印制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体会木刻版画以及加深对展览的感受。

09

木口木刻技法演示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9月29日

本次活动是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和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国际化语境下的当代版画之路”学术论坛暨“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公教活动——木口木刻技法演示,邀请了保加利亚艺术家彼得·佩特科夫·拉扎洛夫先生为观众公开演示。通过这次的活动很好地达到了版画技艺普及目的,促进了中欧文化艺术的互动交流,演示活动也为正在展出的“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对话。

10

国庆活动:“时代之眼:你眼中的时代感”版画工作坊(儿童专场)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0月5日至31日

“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总结了8年来中国新兴木刻的发展与成就,并通过新创作的作品折射出1945-1949年中国过渡期的方方面面,譬如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危机、木刻家赴光复后的台湾旅行创作、解放战争、人民艰难的生活和对新世界的希冀。展览展出期间,我们邀请了王梓琪、廖尹彦(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在读研究生)为公众举办了两场工作坊,分别面对儿童和成人观众。

儿童专场中,我们邀请小朋友们观看展览,观察作品,讲述故事,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描绘自己眼中的时代感。

“时代之眼:刀刻木语,声声回响”工作坊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0月5日至31日

“刀刻木语,声声回响”工作坊中,我们鼓励参与者在不同角度视察下的时代借助版画这一民众艺术表述,刻刀与木板间发生锉和摩响、集合嵌套一类物理反应,在细碎木屑回响与纸墨凹刻拓印中转述自己心中的时代感,木语在刀刻下声声回响,才让艺术作品与时代省察格外深刻。

11

置身“前夜”——美术馆剧场工作坊戏剧德育教师专场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0月6日

本场沉浸式的教育戏剧共创参与者有来自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越秀区少年宫等单位的一线教师们,通过本次活动获得了难忘的跨时空体验,并具身性地学习了德性美育跨学科教学法,既是“崇德尚艺”艺术思政的创造性实践,也是“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开拓性探索。

12

工作坊:“我眼中的画”美术馆课堂

珠江美术馆

2021年11月27日

11月27日下午,参展艺术家携手黄埔区金麦田美术培训中心在珠江美术馆进行了“我眼中的画”公教活动,该活动是“视域与构建——青年水彩邀请展”针对青少年衍生的美术馆课堂。本次活动包括参观展览和美术创作两个环节。活动伊始,参展艺术家邝高明给观众进行导览,解读自己在独立创作时的感悟及用水彩媒介建构创新的探索过程。在自由创作环节,观众们融入自己的感悟,对现场参展作品重新构建进行再创作。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踊跃用画笔描绘现场观展后的感受,实现从观看到创作的思考过程,完成了对展览主题“视域与构建”的另一种解读。

13

“快与慢”的传递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1月21日

“‘快与慢’的传递”公教活动是通过“2020年《画刊》封面计划”展览衍生出来的一次工作坊。此次活动是基于艺术家黄一山的作品《抗疫消消乐》展开,其作品通过微缩快递盒的方式来包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强调的是传递的过程。

14

亚洲的联结时刻——“木刻波流”版画工作坊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1年12月5日

本次“木刻波流”版画工作坊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两位嘉宾简单分享了当代亚洲木刻版画社群的网络与实践的内容,带领参加者深入浅出地了解了相关内容,为第二个环节的木刻创作做铺垫。

小黄和燕子两位分享者以鲁迅先生提倡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与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式木刻版画创作。通过图像出发揭示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不同地域的木刻版画社群之间的关联,从创作理念、创作方式等方面展开介绍。

最后,大家将小幅木刻版画创作共同拓印在同一幅大幅布面上面,组成一个集体的版画作品——这一过程所表现的,也许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的那样,我们都不过是这“一木一石“,然而通过我们的连接和合作,却能共同垒成了一些更大的“建筑”。

15

力学、节奏——在“装置live现场”玩转声音!

广州美术学院昌岗美术馆

2021年12月24日

“Spring board——美术馆儿童艺术共创系列公教活动”, 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公教部专门为儿童策划研发的,“Spring board”一词中所蕴含多重含义,即“游戏”、“快乐”、“互动”、“合作”,旨在以美术馆为平台对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拓展、延伸和创新,力求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外延补充。同时为校内师生有关学科的研究培养工作提供具体的实践平台,更好地发挥学校及美术馆公共教育辐射社区、共建社区文化的功能。第一期活动的主题为“装置live现场”,将以装置艺术为创作形式开展四场别开生面的装置体验。通过强调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思考、验证、创造以及吸取知识。

#05

未来美术馆

儿童节特别活动:奇妙的仪式感

线上方式

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期间

本次活动鼓励小朋友画/做出自己眼中的/想要的/期待的仪式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看毕业展,并在毕业展上“未来美术馆”的特定区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拍照留念。收到的作品将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展示,参展小艺术家将获得参展证书。大学城美术馆选出5位小朋友,邀请选中的小朋友以及其爸爸妈妈前来看展,将自己的作品在毕业展指定位置展出并拍照留念。3种形式分别完成了美术馆的仪式感、毕业展的仪式感、儿童节小朋友们的仪式感。但由于后来疫情影响,使原先设定的3项仪式感未能最终完成,但收到的众多小朋友作品在线上得以展示。

#06

新美术馆学

01

叠层废墟:艺术展示的跨时空历史

线上方式

2021年1月12日

历代对于古物的收集与展示构成了今天意大利文化遗产景观的丰富性。从古代神殿到数层累叠的基督教教堂的转换,以及古代遗迹、建筑部件和绘画的位移展示与再利用都标记着特定意义的“历史”融入“当下”;无论是“夺用”(spolia)还是增建,意大利的画作和建筑空间可能是体会诸多历史凝结成当下的最佳场域,而意大利的现当代建筑对于旧有结构的保护和利用也宣示着其历史与当下的统一。意大利的当代艺术同样生发于历史的“废墟”之中,从贫穷艺术的废墟属性,到意大利各种历史性替代性空间中展陈的当代艺术。意大利的人文景观常常是叠层压缩的,是一种“时间的空间化”,这种叠加的意义超越了时间,让我们以跨时空的视角重新看待博物馆空间与艺术史叙事。

02

从统一到错位:艺术博物馆空间与藏品陈列的博弈

线上方式

2021年5月16日

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馆内的藏品陈列共同缔造了古典为核心的“陈列模型”,完成了艺术博物馆作为神圣空间的仪式使命。这种和谐稳定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博物馆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情况而发生了变化。本次讲座将首先总结过去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和空间如何形成统一,进而分析在博物馆革命、现代艺术收藏、现代建筑、虚拟空间、公共空间等新情况介入下,二者又发生了怎样的错位。这里的空间包含物理意义上的建筑空间实体,也包含建筑和陈列构造出的场域空间。

03

从展览到美术馆——从项目管理到运营管理

线上方式

2021年5月29日

从今日美术馆六年展览项目管理经验当中提取项目管理关键点及方法、做一名优秀的项目执行人所需具备的能力与思维方式,到木心美术馆六年运营管理之间的跨度与变化,介绍木心美术馆的特点,以及美术馆运营管理的工作性质及业务范畴。

04

《十月》批评家对艺术博物馆体制批评的三种理路

线上方式

2021年9月20日

如果要谈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博物馆的体制批评话语,就绕不开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罗莎琳•克劳斯等人创办的《十月》杂志。作为前卫艺术的代言和精英艺术批评家的理论阵地,20世纪70到90年代,《十月》杂志吸引到包括道格拉斯•克林普、本雅明•布赫洛等一批艺术批评家及理论家加入其中。他们对体制批判艺术实践及艺术家的关注和书写,构成重要的对艺术博物馆的体制批评话语。其中,道格拉斯•克林普的《在博物馆的废墟上》对艺术博物馆机构进行全方位批评;本雅明•布赫洛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年到1975年间欧美艺术评论集》成为体制批判话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被认为是体制批判本身的一部分;而罗莎琳•克劳斯撰写的《晚期资本主义博物馆的文化逻辑》成为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体制批评文本。他们对艺术博物馆体制批评的三种理路,对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05

“第三世界文献展”?——重访“相互认识”(卡塞尔,1992)

线上方式

2021年11月3日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在海外大型展览中崭露头角。1992年,在德国城市卡塞尔,一个名为“相互认识”的当代艺术展与第九届“文献展”同期举办。这个由卡塞尔大学“新陈代谢项目组”策划的国际大展邀请来自20多个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艺术家参展,其中包括7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笔者试图将“相互认识”展还原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之中,结合富有对照意义的第九届“文献展”和“大地魔术师”展,通过挖掘展览图录、论文集、相关访谈、批评和报道文章等资料,考察“相互认识”这一在艺术全球化进程早期被学界忽视的展览。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将结合中国参展艺术家之一吕胜中写于展览期间的笔记,回溯中国艺术家和作品在这个将中国当代艺术较早引入西方视野的大型国际展览中的位置。

06

蔡影茜:如何讲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批判性虚构作为策展方法

线上方式

2021年12月23日

“批判性虚构”是由文化历史学者赛蒂亚·哈特曼提出的概念,她认为历史中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记录,无法给被消声和隐藏的主体以“来世”。她提出通过虚构和猜想等方式,对档案反着读(read against)的同时,检视历史的阴影(negative space of history),在这些边缘化主体和被遗漏的故事之间建立相互关系,并为她们的当下和未来,提供平反与和解的可能。

通过三个展览,蔡影茜将介绍她如何在策展研究和实践中,将个人的、经验的和档案的视角,与艺术家构建的图像、叙事和想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呈现批判性虚构作为策展方法的不同面向,并强调以展览媒介呈现的艺术研究,在创造情动体验和具身知识方面,与学术研究及其文本阅读经验的差异。

#07

部分分享会

01

“墨言墨语·当代水墨青年:颜海蓉、蔡海标、陈锦潮作品展”分享会

珠江美术馆

2021年4月23日

4月23日-5月16日,“墨言墨语·当代水墨青年:颜海蓉、蔡海标、陈锦潮作品展”在广州珠江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岭南画派纪念馆、珠江美术馆共同主办,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协办。展览以18组作品展现三位青年艺术家对“墨”的不同运用。展览开幕分享会由策展人陈烨主持,参展艺术家蔡海标、陈锦潮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肖旭、青年艺术家谭景聪、邓珊珊进行了交流对话。

02

“痕理——罗奇、赵峥嵘作品展”暨分享座谈会

珠江美术馆

2021年9月30日

2021年9月30日,“痕理 · 罗奇、赵峥嵘作品展”展览公共教育活动暨作品分享会于珠江美术馆举办,该展览活动由岭南画派纪念馆、珠江美术馆主办,邀请策展人杨小彦教授及参展艺术家罗奇、赵峥嵘与现场观众对谈,分享艺术创作理念。

在分享座谈会上,策展人杨小彦教授讲述了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分享了他与两位艺术家的交往点滴,对两位艺术家在风格上的新尝试亦作出精要评述。参展艺术家罗奇及赵峥嵘先生向现场观众,尤其是正在学习油画的青年学生讲述了展览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解答了在实践中油画肌理的制作方法等疑问,分享了各自的创作思路。

03

“我心飞扬——陈铿油画作品展”开幕分享会

珠江美术馆

2021年12月16日

2021年12月16日,“我心飞扬——陈铿油画作品展”开幕分享会在珠江美术馆举行。分享会邀请了原广东省美协驻会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潘嘉俊先生,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意象油画”倡导践行者鸥洋女士,著名旅法油画家陈建中先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孙黎先生以及参展艺术家共同探讨陈铿先生的艺术探索,岭南画派纪念馆原副馆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黎日晁先生主持并参与分享。

#08

新美术馆学新书发布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西方艺术批评的话语中活跃着“新机构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一词,用以描述一系列致力于重构当代艺术机构的策展、艺术教育和管理实践,并探索机构活动的替代形式。在此背景下发生的机构实践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项目(如个展或专题展览),而与艺术实践中出现的“社会转向”与“教育转向”一起,以研讨会、影像放映、播客节目、期刊、工作坊、线上展厅和驻留项目等多种形式,将艺术机构转换为生产、研究场所和辩论空间。艺术家、观众等不同群体开始在美术馆里以积极的角色登上“艺术的社会舞台”。

在国内,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美术馆正在从寻求生存而重实际运营的层面,开始步入探索其社会功能及知识生产的阶段。“新美术馆学”的提出顺应了国际博物馆界及当代文化理论领域的“新博物馆学”和“新机构主义”思潮,并试图发展中国自己的话语和前沿理论。其所涉核心问题包含三个面向:关于“人”作为主体、多向度的“公共空间”及机构的制度批判与权力反思。“新美术馆学”的研究旨在批判现行思考机制和文化研究的泛学科视野下,国内外学界对美术馆系统的成熟思考及创新性研究,同时与国际美术馆学界的前沿文化理论与实践建立起有效对话。

12月25日,UCCA联合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邀请到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新美术馆学》执行主编沈森及UCCA副馆长尤洋,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进行学术主持,围绕“新美术馆学”的观念、空间、制度和实践进行研讨,向观众阐释何谓“新美术馆学”及它给机构批评、机构实践所带来的启发。

上一条:公告|临时闭馆通知 下一条:年度回顾 | 新语境下的坚毅姿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展览回顾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