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与招募‖“何以广州——博物馆与城市记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硕博士研学系列“后浪学堂”(第二场)
4CB62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硕博士研学系列

Art Museum Master and

Doctor Study Tour series of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后浪学堂” (第二场)

“Young School”

(the second session)

何以广州——

博物馆与城市记忆


主讲人:

吴凌云

广州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协常务理事、

广东省博协副理事长、广州市博协会长


研学导师:

庄程恒

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吴天跃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外来研究员(2015-2016)

李璠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


项目总监:

陈晓阳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教授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研学策划:

薛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传播教育部主任、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视觉设计:

陈华辉


组织执行:

赵凡


执行助理:

王泓锫、王文辉


媒体传播:

钱昕怡、付欢玲、张宇轩


研学时间: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

14:30-17:30


研学地点:

广州市越秀公园内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研学内容

广州博物馆肇建于1929年,是广东省乃至国内为数不多的早期博物馆之一,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楼。广州博物馆是华南首座博物馆,它的创建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以“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为使命,对岭南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九十年来,广州博物馆一直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博物馆之一,虽曾几易其名,但不管名称如何变换,其服务和影响力都不仅限于广州一地,建国前“实为华南地区之文物博物院”,建国后为“以广东为范围,以广州为重点”,其收藏、展览、科研等诸项业务工作均基于此而依次展开,并发展成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


在广州博物馆孕育和诞生之初,一批学者名流如谢英伯、胡毅生、黄节、丁衍庸、顾颉刚、辛树帜、罗原觉等云集羊城,群策群力,筹谋统划,使广州博物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今天,广州博物馆已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开创者谢英伯先生,广州考古事业的奠基人、馆长胡肇椿先生,建国后第一任馆长、著名美术家胡根天先生,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先生等几代文博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


九十年来,广州博物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爱戴,有不少人士将自己毕生的大部分收藏捐献给了博物馆,他们中有大家熟悉的容庚先生、陈大年先生、叶恭绰先生、邓又同先生、李章达先生、伊凡•威廉斯先生等等,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一大来源。至今,广州博物馆通过调拨、收购、捐赠、交换等方式汇集藏品约13万件套,包括考古发掘品、传世文物、民俗文物和现代美术品,并且大多为具有广州特点的历史文物。伴随着博物馆的成长,广州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教、文物保护、信息化等工作卓有成效,科研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学术氛围日趋浓厚。(以上文字摘自“广州博物馆”官网)

46761

此次研学,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广州博物馆,与吴凌云馆长展开一场关于“何以广州——博物馆与城市记忆”的座谈问答。以下为本次研学将探讨的问题大纲:

关于文物资源与博物馆定位:

1、广东省文物资源相对较为匮乏,请介绍考古发现的整体概况并分析历史原因。

2、请介绍与广州城市历史相关的文物资源在市内不同文博单位的分布和展示研究情况。这些不同层级、类型的博物馆在“讲述广州历史”上,是否存在定位上的区分、侧重,或是重复、“竞争”?在这其中,广州博物馆如何确定自身在讲述城市历史上的定位与职责?

3、广州博物馆采取怎样的运营办法来弥补文物资源匮乏所造成的办展局限?


关于展览内容(基本陈列):

4、“广州历史陈列”是如何选取关键历史节点和文物的?是否有特定的历史叙事线索?您认为本次展览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件展品是什么?它们分别如何反映了广州地区的历史特色?

5、常设展与临时展之间是否具有呼应或互补关系?临时展陈的基本定位和节奏是如何把握的?

6、常设展的展示方式略显陈旧,是否有更新或改陈的计划


关于古建空间的优势劣势:

7、广州博物馆所在的镇海楼属于全国重点文保建筑,与中山纪念碑、明城墙、五羊雕塑等串联起越秀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展示区域,势必经常迎来许多观光游览型的游客。广州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展示传播、活动策划、文创开发、数字化建设等各项业务上,有没有针对这一类观众作出特别的考虑?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与博物馆出发点或理念上难以协调的情况?

8、古建空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展览陈列效果,广州博物馆是否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可能规避和突破这种局限?


关于公共教育:

9、广州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小红书平台新内容的更新频率特别高,比如围绕近期特展推出的《“盖帮”日记》不仅干货满满,文段的语气又幽默近人、赏心悦目。可以感受到馆方真的是很用力、很认真地在做公共教育与宣传工作的,这么好的内容实在值得被更广泛的人群了解。然而,目前可见小红书上的点赞量确实稀少,微信推文的阅读量也并不理想,前路尚且漫漫。试问广州博物馆宣教工作能保持如此系统性、持续性的内容输出,背后是有一套怎样的机制在运行呢?或是以一种怎样的理念来支撑宣教人员砥砺前行的?


关于社区拓展:

10、广州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高校、中小学和社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过的一系列合作项目,为文博事业走向社区、文物讲述故事积攒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当文物离开博物馆,走入餐厅、走入商场,跟随大巴穿隧于城市街道,虽然收获了来自城市过客的无数惊鸿一瞥,但在这些流动的展陈推广中,文物难以得到来自观众的专注观察与潜心思考,变得像城市橱窗里的文化装饰品。对此,请问您对于博物馆与商业体在合作过程中的得失有怎样的看法。


关于人才配置:

11、在刚刚结束的“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策展人分享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市博面临的几大问题,针对其中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知识背景较为单一”和“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较难专注于某一领域”等问题,博物馆在之后的人员招聘方面会如何考虑人才配置问题?


关于个人履历:

12、您曾经在广州三大考古发现工地、南越王墓博物馆、南越国宫署遗址都主持工作过,几度被委以重任,去“啃最难啃的骨头”。基于自身在文博界丰富的从业经历和切身的感受,您最想对我们尤其是博物馆专业的学生说些什么?



研学议程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下午

14:20 在广州博物馆(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正门口集合入馆。

14:30-15:10 观看广州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基本陈列,期间师生与博物馆人员自由互动。

15:20-17:30 主讲人吴凌云馆长与师生座谈问答。

17:30 解散并自行返程。


|主讲人简介|

5FE5D

吴凌云,现任广州博物馆馆长、中国博协常务理事、广东省博协副理事长、广州市博协会长。从事文物博物工作32年,历任南越王宫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曾任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长、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专家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和主管博物馆研究和陈列工作,主持并实施了“岭南两千年中心地””“秦皇、汉武、南越王”、“南越玺印与陶文”、“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寻找夜郎”、“滇王与南越王”、“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杨永德伉俪捐赠瓷枕展”、“龙泉之美——馆藏龙泉青瓷”、“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等多个大型展览;组织并主持了“南越国遗迹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等大型学术论坛活动。多年来注重以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提升博物馆展陈和公众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队伍,增强了所在博物馆的综合水平,并屡获行业嘉奖。


个人研究专长为秦汉及南越国历史、南越王墓遗址及出土文物,取得丰硕学术成果:出版专著《赵佗》(广东人民出版社),主编《考古发现的南越玺印与陶文》、副主编《南越藏珍》,主持编写《南越国遗迹》(中英文)、《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宫苑》、《南越王墓发现三十年》、《帝国表情》、《龙卧南阳》、《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等,承担并完成《南越王墓多文化因素研究》、《中国古代陶瓷枕》等多项研究课题。对南越国史迹的研究和中国古代陶瓷枕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2005年被推荐为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0年被推荐为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为广州2010年亚残运会火炬手及广州市第十一、十二、十四届政协委员。

活动招募及须知















1、招募对象:本次活动面向广州美术学院在读硕、博士研究生招募15个名额。

2、报名方式: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姓名+学号+专业(注明学历层次)+手机号码”如(张三+2024001+博物馆(硕士)+158xxxxxxxx)。前 15名获得参与名额,先到先得,满额即止。报名成功者将于11月30日12:00前收到公众号后台回复,并将由工作人员组建微信群通知活动组织具体事项。

3、活动不收取费用。

4、参与该研学的成员在参加完活动项目后,须根据主题,以小论文或艺术创作的形式提交一份研学报告。由研学导师评鉴出的优秀研学成果将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发表,并将刊载于“后浪学堂”系列文集。请注意,如无法完成当次研学任务,或将无法报名参加本系列后续活动。

4、报名后请留意微信回复消息。如无法参加活动,请至少提前一天后台留言取消。成功报名后无故缺席活动,或将无法报名本馆其他活动。

33943
9745

上一条:公教预告 || “华实代新 迭奏扬波——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建校七十周年特展” 导览及教学介绍 下一条:公教手记 ‖ 在海事博物馆“遇见黄东”——后浪学堂(第一场)研学成果集萃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