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实验 |从收藏到典藏:建美术馆为什么要首先讨论典藏

纽约切尔西艺术区某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从收藏到典藏:

建美术馆为什么要首先讨论典藏


文/蓝庆伟

                                                                                               

摘要

美术馆的典藏是包含保全、修复、研究、展览、收藏于一体的系统,是美术馆的核心工作系统,也是美术馆特色、功能、服务工作的发动机,它既是收藏的终点又是收藏的起点。在美术馆的运营中,展览、研究、典藏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以展促研、以展促藏,以研促展、以研促藏,以藏促展、以藏促研”,三者相辅相成,而典藏是其中的发动机。一旦通过典藏找到了一家美术馆的特色,那么美术馆典藏硬件建设中的诸多不确定均迎刃而解,都会变得有的放矢。简单地说,在动议建设一家美术馆之时,便要想好它的根基与未来,先按照标准让“美术馆”真正成为美术馆,再来思考美术馆的特色将会变得简单许多。

纽约切尔西艺术区某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在此首先要厘清几组概念。

第一是美术馆的分类。从属性上来讲,美术馆分为三类,即公立美术馆、民营非企业美术馆和民营/私人美术馆,虽然国内少有冠以“国立”、“公立”之名的美术馆,但官办或国企投资建设的美术馆均属于公立,它的归属权属于全体国民。第二类民营非企业美术馆也称为民营非营利美术馆,它以民营企业作为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从事社会公益服务性事业,故可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营非企业单位,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究其属性,其由民营非企业资质运营下的作品归属权属于整个社会。第三类则顾名思义,是私人或民营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的美术馆,其馆舍、藏品均属权属于投资者,也常被称为私人美术馆。

第二是收藏与典藏。收藏的概念非常好理解,即个人或机构对某一类物品的收集、购买与整理行为,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主线。典藏是集收藏品的收藏、保全、保护、研究、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

     第三是美术馆的收藏与典藏。美术馆、博物馆常被称为“艺术品的坟墓”,指的是艺术品在进入美术馆后往往不再走向艺术市场,美术馆取得艺术品的过程,也是美术馆的收藏行为。美术馆的收藏过程有着不同的获取手段——购买、劝捐、置换、调拨等均是美术馆获取艺术品的收藏方式,而这些收藏来的艺术品又被称为美术馆的收藏品。美术馆的典藏工作正是基于这些收藏品展开的,目前在美术馆的典藏工作中有着种种的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在于将美术馆的典藏仅仅视为“库管”工作,而典藏人员又常被称为“库管员”。没错,保全是典藏工作的首要要义,因为没有了保全这一基础性工作,典藏的其他工作将变得无从展开。但美术馆的典藏是包含保全、修复、研究、展览、收藏于一体的系统,是美术馆的核心工作系统,也是美术馆特色、功能、服务工作的发动机,它既是收藏的终点又是收藏的起点,将之简化为“库管”是不负责任的。

纽约切尔西艺术区某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标准之上方有特色

                                                                                                   

     2010年后,越来越多的民营美术馆在国内诞生,这些民营美术馆或私人美术馆成立常常出于两种原因,其一是私人或企业主有着个人收藏的爱好并持有大量的收藏品;其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需要,美术馆成为配置品或成为企业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之一。在很多时候两种原因也常常糅杂在一起,难以分清楚。从成立美术馆的目的来看,有些民营馆追求民营非营利,而有些馆则成为企业逐利的工具。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民营美术馆还是公立(官办)美术馆,建筑实体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线上美术馆、虚拟美术馆也在不断增多,但具有建筑实体的美术馆依旧更符合人们对于美术馆的想象,由此也追问着美术馆建设的标准问题。“建设美术馆”一词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建筑层面的,即修建美术馆;另外一个含义则是运营美术馆。建设美术馆的修建层面之于观众是完全陌生的,即便是有着多年美术馆工作经验的美术馆馆员,也未必有参与美术馆修建的经验。在现实的参观中也是如此,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气派的建筑外形、典雅的展厅以及美术馆必要的公共空间与设施,甚至观众难以得知那些“凶巴巴”的展厅管理员到底是不是美术馆的馆员,而美术馆馆员如同美术馆的“隐秘”空间一样,都被美术馆的公共空间隔在幕后,观众无从得见,更无从得知馆员的工作状态和非开放空间的作用。这样的窘境也同样出现在美术馆的设计、建设、筹建团队身上,面对这最高雅的建筑使用者,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图片纽约切尔西艺术区某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重展厅不重典藏的背后要义是美术馆“跃进”中的重特色轻标准,时下每个美术馆都在挖空心思寻找自己的特色和流量,生怕不被关注,但没人过问一个美术馆的标准是什么,以致任何空间都可以是美术馆,甚至可以通过“网红”展览形成行业“标杆”。那么什么是标准呢?现阶段美术馆的法律法规较少,这种情况下参照博物馆法律法规执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除此之外,美术馆界的《国家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是参照执行的标准,上海市近期颁布的《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也是有章可循的参照。在博物馆、美术馆建筑建设中也一直存在重展厅不重典藏库的问题,甚至很多美术馆虽然依照标准建设了典藏库,但开馆运营数年,典藏库的大门始终紧闭,场馆空置。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投资人同样在美术馆建成后的对外呈现上大做文章,按照受关注的程度来排序,通常建筑外观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美术馆的接待大厅,再是展厅,最后是报告厅等,从内容上看,关注度高的内容均是在未来与观众发生关联的区域,这些都是美术馆的“面子”。典藏库又被称为是美术馆的“里子”,它与办公区一样显得尤为不重要,以致变成了剩余空间的填充者。为典藏库鸣不平并非是要将最好的空间给典藏库,而是将最合理的空间给典藏库,在美术馆的建筑建设中,典藏库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首先典藏库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双层墙再加银行金库门的配置,而是一套管理系统,集运输、安检、除虫、拍照、修复、保全、展览于一体,需要方便对外的作品运输进出,对内与展厅展览运输线路一致,既能严密保护又能方便实用。其次是典藏库的位置选择,典藏库不论处于哪个楼层,都要注意其上下层的功能及作用,以减少上下层使用中对典藏库的影响。再次是典藏库自身系统的建立,恒温恒湿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标配,这是防止艺术品状态变化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防虫、防火也是重中之重。

图片纽约切尔西艺术区某画廊展览中的大都会博物馆仓库(摄影作品翻拍),摄影:杨方伟。


     那么,上述美术馆建设的标准是如何衡量的呢?虽然国内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对美术馆建设进行全面评估,但有两个衡量标准的会呈现在美术馆的运营中,首先是外展的对接,作为国际交流体现重要部分的国外展览,常常会来到国内各美术馆,在进入国内美术馆之前,外展的艺术品提供方会对国内美术馆承接方进行硬件检查,如果没有标准化的建设和设备设施,那么这场外展可能会因此打水漂。其次是艺术品保险的费率额度,即便是在硬件上再安全的典藏库,我们都难以保证其百分之百不出问题,为典藏库里的作品购买保险是有效的补充保全措施,专业的保险公司会在对美术馆馆舍、安防等全面考察后核定保费费率,费率越低则代表着美术馆建设的标准程度越高。

图片英国伦敦泰特英国馆展厅内景 (李垚辰/摄)

                                                                                               
典藏是美术馆特色的发动机

                                                                                                                 

   除了建筑硬件建设之外,典藏是一项集研究、保全、修复于一体的学术工作,并不断为美术馆的收藏提供专业依据,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撑,为公教提供内容,为研究提供基础。国内博物馆与美术馆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区别,2010年以来,博物馆、美术馆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两者越来越趋同,这样的状况可以用“博物馆美术馆化”、“美术馆博物馆化”来描述,博物馆美术馆化可以理解为博物馆在固定展陈之外,不断借以自身藏品、外借藏品、引进外展的形式组织临时性、主题性展览。美术馆博物馆化可以理解为美术博物馆,即美术馆不断利用自身藏品展开研究、展览、展陈,使得美术馆在诸多临展中增加固展或藏品展的比例。

图片英国伦敦泰特英国馆展厅内景 (李垚辰/摄)

                                                                                             

目前对美术馆的特色评价往往根据展览情况而定,而非根据藏品情况来定,但在对博物馆特色的衡量中,评价标准则相反,提及某某博物馆,我们常常会对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或特色藏品如数家珍,这些藏品构成了这家博物馆的地位与特色,也决定了该馆的展览质量。国内的美术馆是发展中的美术博物馆,未来势必靠藏品说话,这些藏品的构成不像是博物馆,来自出土文物或考古发现或上级划拨,而是来自对时代的把握与记述,假以时日,这些记录时代的作品也将变成文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展览与收藏的关系,不难发现展览是收藏的起始,相对应典藏的研究情况将会为举办什么样的展览提供决策依据。在美术馆的运营中,展览、研究、典藏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以展促研、以展促藏,以研促展、以研促藏,以藏促展、以藏促研”,三者相辅相成,而典藏是其中的发动机。摸到了美术馆典藏工作的火门,也就找到了美术馆的特色。一旦通过典藏找到了一家美术馆的特色,那么美术馆典藏硬件建设中的诸多不确定均迎刃而解,如温湿度问题、储藏柜样式与尺寸问题,这些因藏品不确定及未来典藏方向不确定导致的问题,都会变得有的放矢。简单地说,在动议建设一家美术馆之时,便要想好它的根基与未来,先按照标准让“美术馆”真正成为美术馆,再来思考美术馆的特色将会变得简单许多。

英国伦敦泰特现代馆展厅内景 (李垚辰/摄)

                                                                                               
     从收藏到典藏,看似没有区别,却最大程度体现着美术馆意识,是从保全到使用的重要转变,而美术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它收藏着艺术史。

                                                                                                           

作者介绍:

                                                                                             
蓝庆伟,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一直从事美术馆管理及美术馆学研究、现当代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壹平方阅读”公益图书馆发起人。曾任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本文原载于《艺术当代》2018年第10期,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

编辑:李垚辰

上一条:理论/观点 | 没有(学者型)策展人的博物馆: 经理人管理时代的展览制作 下一条:理论/观点 | 知识公共性与教育民主化

关闭

相关文章
搜索
最新展览 胡一川